首页 男频 女频 书库 看漫画 看电影
搜索
今日热搜

第137章 落户

作者:天远大 字数:3637 更新:2023-01-31 11:04:56

三月,安王继位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到了清源县。清源县原先还有些心不甘的人,这下子彻底安静下来了。再加上安修远一直以来的严厉打击,整个清源县已经变得十分安静宁和了,老百姓的日子也恢复了正常。

芦苇村的日子,也恢复了平静。别说现在有丁西三人呆在这里,算没有他们,也没有人想来搞事了。

正在春耕时节,芦苇村的人,哪里顾得上什么大事,一头埋在地里忙得很呢。安王顺利登基,改号安庆元年的消息还是安修远派人送过来的。

“可惜的是,我们信报中,并没有提到谢公子等人之事。”来人说。这种大事,自然是有专人送达的,不可能给谢公子等人夹带私信。

“实在是太多谢了。”谢管家笑道。

新皇上位如此大事,怎么能也其他的事情搅在一起呢。不过,安王即然当上皇帝了,谢公子他们一行人自然也会获利,所以谢老夫人等自然都非常开心。

“你们也不用太担心,估计不久会有好消息来了。”来人安慰道。

谢大嫂抱着还不到二个月大的小儿子,兴奋的说:“小南,你爹他们快要回来了。”

因为芦苇村的遭遇,谢老夫人给这个次孙取了小南这个小名,以示他们刚经历过一个难关,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果然,没多久传来了这个大好的消息。

一个月后,谢五带着一伙人回了芦苇村。

他带来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残废伤兵。这些人无处可去,又与芦苇村众人并肩作战过,有着生死之谊,又听说芦苇村能养马,断手断脚的都能胜任这个活儿,新皇特许他们到芦苇村来养马了。

继然要养马,皇帝自然也给了他们几匹小马,与几匹种马。这些都是精品。希望他们能好好养大这些马,并且利用这些马再培育出更多的好马来。另还有一些伤马,老马,已经无法再上战场,但却依旧能用的马,给他们当驮运工具了。

皇帝的算盘也打得很精,让这些人在芦苇村好好养马,过些安逸日子。同时也继续为朝庭出力,也算是给这些人安排了一条生路。既然是为国家养马的,皇上也在这群人中,封了两个低等官员,给了他们一点微薄的俸禄,让他们可以养家糊口。

同时,让他们去找安修远,协商一些有关事情。正式在清源县成立了一个养马基地。既给残兵安排好了生活,又能为让他们发挥余热,真是一举几得。

所以,这批人可不少,一共一百多号人,再加上部分人还有家属,总共组成了一个约两百人的大队伍,一路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芦苇村。

这些人虽然是残了,比如有人断了一条腿,有人少了半条胳膊,有的失了一只眼,等等。但他们生活都能自理,吃饭穿衣等不需要他人照顾,也能干些轻松点的活计,才能长途跋涉,到达芦苇村。这群人中,还有一名大夫相随。这是名年纪已大的军医,是来养老的。他老了,也没有亲人了,干脆跟着这群人自己亲手救治过的人来了。

芦苇村能替皇帝解决这么多人,并且还很有可能养出不少战马来,皇帝自然要对芦苇村大肆嘉奖。

诸如谢老夫人本来是上朝的诰命,自然是品阶再进一级。谢公子回京后,不愿与原先的谢府人打交道,又因其文武兼备,皇帝干脆给让他领了京城兵马司统领之职,管理整个京都的安全工作。

而江大山获封为五品武官。谢五,谢七,王林王树四人,也由下人身份变成了低阶武官,暂居七品,跟着江大山继续在外面征战。最不好搞的要算是大郎了,他年纪太小,只得了些赏赐,暂时让他跟着江大山,又追随着章炎出征去了。

其他的芦苇村人,统一都有赏赐,各得了些金银细软,布匹等物。其中陈家,张家等付出多的人家,当然格外丰厚一些。章炎知道大郎家里只剩下一群弟妹,谢公子江大山等人的家眷一离开,没有人照顾他们了,还特意派了一名,以前人照顾过自己的,各方面水平都很不错的嬷嬷,前来照顾辛湖等人。

而谢五这次回来,还有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接谢家人,谢姝儿等人上京去定居。同时也要带着江,吴二位举人上京。因为皇帝准备开恩科了,自然要先罗一些有志之才。江吴二人,本身是举子,自然要备战了。

这批人来了,自然要在芦苇村大兴土木,建立马场。年前大家建立存粮处的那个小岛,被选中为正式的养马场了,先搭建了两座木桥,岛上的芦苇林大半被挖掉,盖房子。来了这么多,住的地方不够,只能在这个地方多建些住房了。所以整个小岛被全部开整理出来,整整齐齐的盖了不少小院落,还建立个大院子,先把大部分人安置下来了。

谢家人等离开后空下来的房子,大多数分配给那些带家眷的人住了。单身的人住在小岛上的新大院子里。而他们留下来的田,归了公,由养马的人统一来种,当大家的口粮田。

谢家本身是芦苇村人中最庞大的一户,他们家有下人几户,还有姻亲一户,再加上谢姝儿与江大山这一户,因此,他们全部一走,村子里的人口少了一半。

辛湖等人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不过很快大家与那些养马的人打成一片了。这些人,大多数也是普通农户出身,又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现在有个地方住有口饭吃,心满意足了,因此与芦苇村众人相处得很好。

唯一的两个官员,也是章炎,谢公子等人精挑细选过的,手腕心计都不差,为人也和善。其中一名还极有文采,正好补了两位夫子的缺,接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住到原先两位夫子的家,即辛湖他们家的隔壁了。

这位新来的夫子,姓张。是个很风趣的人,相对于江吴二位为说,多了些武人的粗旷,少了些文人的迂腐,又极会讲故事,把战场上的事情讲得惊心动魄,令人热血沸腾,很快得到了众学生的欢心。其实他的学生也不多,是平儿,小石头,大宝,阿毛四人而已。

芦苇村其他的孩子,比如小初八这等年纪还小,还不到正式启蒙的年纪。所以张夫子的学生并不多,他这份兼职教书先生的工作也不累。

张夫子,也是这群人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位,而且家眷不少,他有父母及一弟一妹,还带着新婚的妻子。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跑大老远的路才能买回来了。

与此同时,安修远开始正式对清源县的人口登记造册。把那些诸如翠竹村,张家村,芦苇村,以及芦苇村附近的各小村子,以及还有更深藏的一些村子全部都登记上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但这项工作,长远来说对朝廷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田税人丁税等等。同时也杜绝了,以后的清源县的最高官员,再从中谋私利。

因此,芦苇村这个地名正式记入清源县的村名名录之中,可以通过官驿写信了,而芦苇村等人也正式有了新的户籍。以后他们想要出个远门,可以到清源县去办理路引等身份文书了。

作者有话要说:不知道我70的时候,能否象我看到的老人家们,这么快活啊。不过,兴许,我也活不到那个岁数啊。(83中文83)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6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