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小雪之后,江大山和谢五王林终于回来了。他们不止三个人回来的,也和谢公子一样带着好几口子呢。
“哎哟,总算是回来了。找到你要找的人了吗?”谢公子看着他身后的一群人,问。
“没有。这些人都是我们在路上救的。”江大山摇头,有些不甘,但也没有办法。
当时他们打算追上谢公子一行人。却不知道,谢公子他们不过是先走了五日而已,绵城乱成一锅粥了。也幸好谢公子他们提前五天走的,要不然,他们拖家带口的,又是车又是物的,没那么容易全部人都能完好无损的回来了。
“回来好,要是再迟十天半月,你们只怕回不来了呢。”谢三伯说。
已经下了一场小雪了,天气一日冷过一日,眼见着要下大雪了,大雪一下,芦苇村会又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了。那时候,算江大山是熟人,想要平安回家,也不容易呢。
“是怕遇上大雪,我们这一路可快赶死了。”谢五累得直接往他爹身上倒。
谢管家连忙把儿子半扶半抱的弄回家去了。江大山与王林也一样累得慌,把这些人交给大郎和谢公子了。这一群人,男女老少皆有,费了好的劲,俩人总算弄清楚了各人的来历,勉强把他们安顿下来了。
三个大男人都累惨了,他们救回来的这些人当中,半大孩子占了快一半。剩下的年青人,武力值都很低下,能背点东西自己走路不错了。一路的安全全靠江大山他们三人了,一路拼杀了好几场不说了,回家的后半程,为了提高整队的行动速度,还得背着重重的行李物品,三人都快累掉半条命了。
三个年轻力壮又武艺高强的人,原本是应当能很快追上谢公子他们的。但是,路上人挤成一团,趁机作乱的可不少,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顺手救了多少人,大部分有去路的人都走了,但也有些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可投奔地去的人,死死的跟上他们了。反正后来,他们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大。所以等江大山回村时,也带回来了十多号人。
因为带回来了这么多人口,江大山新盖的房子,自己都差点住不上了,先让这些人的人住进去了。连湖边的那间屋子都住满了人。好在这两个地方,原本住过人,虽然没有正经床铺,但芦苇和杂草铺的大地铺足足有余,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又累又饿又冷,有个地方睡觉,立马各自倒下安歇了。
“哎,早知道,我们前面盖房子时多盖两座小院好了。”谢三伯遗憾的说。
大家哪里想得到江大山他们居然会带了这么多人回来了,现在这个天气,地都冻上了,盖房子已经来不及了。
江大山他们带回来的共有十一口人。有一户也和胡家一样,是亲戚关系,这对中年夫妻,男人姓吴,他们带着自己的女儿与一个内侄儿一个外甥子。一家五口身体都不错,还多少带了些粮食与行李物品,大包小包的,基本能自己养活自己。三个孩子年岁相仿,都是十二三岁,分别叫吴春妮,郑丰,程进。这一家五口住到湖边的房子去了。
剩下的另外几口人,有一对表兄弟原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京里一乱,只得往家里赶。两人都是文弱书生,带的家人也不知是死了,还是跑了。剩下两人吃力的背着书箱子与行李包裹,自己跑路都困难。
这两人又心善又还有打抱不平的壮举,还要出头去救那些更加弱小的人。要不是遇上江大山他们,两人早被别人打死了。两人都是二十岁上下,一个叫江昊,一个叫何凡。他们的老家在千里之外,显然也是回不去了,跟着江大山他们了。
江大山想着家里一堆孩子,需要教书先生,谢公子不一定有时间专心教大郎他们,很爽快的带上了这两人。
另外的一对姐妹,一个九岁,一个十一岁。她俩是两位举子老爷救下来的,要不是这两位的壮举,这两位小姑娘只怕要落入魔掌了。两个小姑娘一个□□梅一个叫秋菊,是亲姐妹。两个小姑娘一穷二白,除了一身衣服外,什么行李都没有。在路上,是靠江大山他们四处寻来的衣物,不管合不合身,干不干净,先弄了两套,勉强有了些换洗衣服。
两举子老爷住在江大山的新家了,两人合住一间房,江大山住另一间,两个小姑娘住到陈家去和辛湖做伴了。
还有一对爷孙也姓陈,老陈头其实只有四十多岁,带着的孙子只有七八岁,叫陈小猫。这两人也是地道的农户人家,也穷,所有的行李也一点旧衣服,这爷孙俩住到灶房后面的空房间去了。这爷孙俩看上去身体最弱,怕他们受冻,大郎还找了件旧大袍子给他们当被子。
江大山与谢五,王林三人带回这十一口人,一路上也不容易,特别是他们没有马车,虽然在路上又搞了两头驴子,但还是不够用,所以生生比谢公子他们晚回来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他们也带回来了不少物质,毕竟多了几口人要养,在路上只要遇上有粮食,他们都尽力弄一些到手。所以,人人都背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三匹马与两头驴子上更是搞得满满当当,小孩子们能轮着有个地方坐坐,大人们只能步行还要背东西,能不慢吗?
不过,总算大家都平安归来,整个芦苇村都沉浸在快乐之中。特别是大郎和辛湖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已经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没有家长也一样能活下去,但江大山算是他们家的唯一的长辈,能有个长辈在身边,心里总是底气足一些。
第二天,天阴沉沉的,到了下午果真的下大雪了,好在先前众人准备的柴草极多。虽然多出了十一口人,暂时并不缺少柴禾。湖边那屋子原本堆了大半屋子的柴草,吴家人能直接使用。吴家人又自带了行李,日常使的物件还算齐全,分了一些粮食给他们,辛湖只从家里给他们拿了一个盆一只桶,几个坛子过来,他们能正式开火过日子了。
住在江大山家的四口人,虽然行李少,但江大山他们带回来的粮食物品多,分了一些出来,让春梅秋菊和他们一起过,两个小姑娘本也是穷人家出生,自然做惯了这些家务活。天天一大早从陈家过来江家干活,主要是做饭。洗衣服的活,各人干各人的,打扫卫生自然有老陈头。
所有的新房子都没有炕,所以大家只能烤火取暖。大家有的睡竹床,有的睡芦苇和干草堆起来的草铺,也有人动手能力强大,还能用木头芦苇勉强给自己做一张床出来。总之,没有火炕的日子,大家只好各想办法了。不过,柴草放开了让他们用,怕冷的不停歇的烤着火。
休息了三天之后,新来的人,开始有活做了。
两个举子老爷,自然得开始开馆教学生了。
村里的孩子,全部要上学。而且还得分一半时间出来练功夫。不管是十二三岁大了,还是七八岁小的,一个也不能落下。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们自然不能由夫子们来教了,况且她们只学些简单的东西,认得字好。所以依旧由谢老夫人,谢大嫂,谢姝儿三人随便教教。是成年人,如果想认几个字,也可以过来讨教。纸笔自然不可能人人有份,大家要共用。
两们新鲜出炉的夫子,一开始也和谢公子一样,焦头烂额。孩子们的水平实在是太有层次感了。没办法,谢公子只得接手最没基础的孩子,给大家启蒙。把有点基础的,比如大郎,扔给举子老爷去教。毕竟他俩能进京去考,学业都是相当不错的。谢公子自问不敢和人家专业人士较量,还是老老实实的干启蒙的工作。
成年人们也不是没活干的,虽然下了雪,但来了这么多人,别的不说,光是烧的柴草要多很多,还不提又多了三匹马,两头驴子。现在芦苇村总共有马二十二匹,驴子两头。大半年来,大家准备下来的芦苇嫩芽,根本不够这么多马吃。
所以,大家还是得披风戴雪的出来割芦苇。尽量多把马带出来活动。马太多,幸好谢公子他们回来的及时,还又各家搭了马棚。不过,陈家的马棚有点挤了,因为已经入住了三匹马,这会儿又来了五口,实在挤不下了,把两头毛驴先送到胡大哥家里去养了。他们家只有两匹马,马棚有足够多的空间。又送了一匹马到张家去养了。
“哎,早知道会有这么多马,我们还是该再多晒些芦苇芽的。”谢三伯感叹道。
“马多也好啊,以后出去,人人都有马骑,又省事又省力,多好。”谢五说。他真是走怕了,背着一身重物,还得天天赶路,这滋味可真不好受。
“雪融化之前,我们都出不去了。大家老实呆在村子里吧,没事带马出来放放,让它们自己找吃的,节省些草料。”谢管家说。
一群大男人们在外面割芦苇,放马,大郎和辛湖不用出干活来。
两人闲下来了,辛湖又是个不太喜欢念书写字的人,最近谢姝儿因为来了个表妹,也不怎么找她玩了,她闲着无聊,和大郎说:“我们芦苇村,现在也算是大村子了吧?”
“不,我们现在只有四十多人了。虽然年轻力壮,有武艺的人占了一大半。但还真不能算是大村子。”大郎说。
现在他这个村长的名号,已经成为事实了。无论是谢家人也好,王家人也好,甚至张家人和江大山,他们都会只是芦苇村的过客。能长久留下来的,只怕除了陈家人自己之外,剩下胡家人,与吴家人,再加上老陈头爷孙俩了。
所以,大郎这个村长,真没人愿意取代。况且,这个芦苇村也确实是他最先占领的,他说得上话,也说得起话。因此,大家都很重视他这个村长的地位,甚至于还在努力培养他各方面的能力。
“哼,凭我们有二十多匹马,谁敢说我们芦苇村不是大村子?还有我们个个能文善武,哪个敢比?”辛湖笑道。
她是故意逗弄大郎,这家伙自打村长的名号落实之后,好象操的心更多了,她搞不懂了,小小年纪想那么多干什么?该走的总会走的,要留下来的,总会留下来。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过。
作者有话要说:再次提醒大家。如果买了新章而看不了的人,请不要着急。要么是因为订阅率不足,要么是因为晋江抽了。以上两种,都只能等等了。当然了,如果是因为订阅率不足的原因,想要看到最新章,只要多订阅几章,可以了。我设定的订阅率只有30,是最低等级了。
感谢大家支持。(83中文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