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芦苇村,众人正在搭建房子,眼看着天气冷起来了,地里的活儿也干完了,胡家人当然不能还住在湖边过冬啊。所以在村子里找了块空地盖新房子。
他们把房子选在张家旁边了,按照村里房子的格局,也盖了个三间正屋三间灶屋的小院子。木头的框架结构,再加上芦苇与黄泥垒成的厚厚墙壁,比湖边的房子要保暖很多,也牢固很多。
只是没有砖,大家也不会砌火炕,是个问题。火炕要用的砖,总不能象搭灶台一样,随意找些石块,再混和有粘性的黄泥巴砌。
“没有火炕,冬天会很冷,怎么办?”大郎说。
“是,这里冬天很冷的,天天都得烧炕。”谢三伯也说。
“不怕的。我们多备些柴,冬天烧火盆。”胡大哥说。他们家以前也没用过火炕,冬天太冷的时候,也是要烤火的,在屋子里烧两个火盆,也会暖和很多。
既然胡大哥这么说了,大家也不在纠结火炕的事情了。
胡家的房子盖好了,大家又帮江大山盖房子,好让他一回来有新房子住,在大郎家隔壁,正好还有空地。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总算把两座小院子盖起来了。期间,谢三伯又带着大郎几个人出去打了一趟猎,也同样没走远,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改善生活,毕竟在盖房子呢,村里也得有人手干活。
等两座新房子都盖好后,阿信和阿志也有空了。谢三伯这次准备跑远点了,主要是还想再去买些粮食回来,顺带也要了解一下外面的消息。谢公子他们走后,一点儿消息也没有。他心里也很担心。
决定好要出去后,大郎问:“这次你要不要跟着去的?”
“我不去了,你还是带他们往这边走吧。”辛湖指了指当初他们救回小石头一家的那条路。
她懒得去了,一来家里四个孩子,确实需要人照顾。二来,出去一趟累死个人,还很有可能没什么收获。如果能去个大城镇,随便逛逛,她还蛮有兴趣。现在一想到翠竹村那边的小集市,她没兴趣了,宁愿呆在家里。
“恩。是准备去看看。我想把刘大娘也带上。”大郎点头,毕竟往这边走,前面是有州县的,虽然不敢确定有多远,但总要试试,要不然,光靠去翠竹村那边,恐怕是换不回来什么粮食的。最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没多少盐了。那条路,刘大娘说不定比他还熟一些。
“对的,把刘大娘带上。”辛湖也觉得那条路是当初刘大娘她们走过的路,刘大娘多多少少要了解那附近的情况。
“要给你带些什么回来吗?”大郎又问。
辛湖想了想,脑子中一下子闪过很多种东西,可最终只说:“买多点草纸吧。”
别的她都能忍,上厕所没草纸不能忍。上次买的,都快用完了,这还是非常省的在用。有时候,她看着芦苇会想,要是自己会造纸多好啊。
谢三伯刘大娘带着大郎,阿信和阿志五人走后,剩下的人开始找地方挖地,趁着现在天气还好,先把地挖出来,明年春播时,不用太忙乱了。
挖地的同时,大家也顺手把附近芦苇割倒晒着,准备搬回去烧。
“今天冬天可得多准备些柴草了,不然又得象去年一样,大雪的天还得出去砍柴。”谢姝儿说。
“是,冬天我们猫在屋子里做点针线活,多好。”张婶婶也说。
陈家要做的针线活可不少,这个冬天,她们有得忙了。刘大娘一走,家里的活全靠她了,她只得把小初八扔给小石头与平儿照顾了。
“等大郎他们回来了,还得去多砍柴粗树枝回来,光靠烧芦苇杆可不行。”辛湖说。
虽然芦苇杆足够多,但是还是粗树枝经烧些。她决定,今天要在下雪之前,把院子里堆满柴草,再也不想大冷天的出去砍柴了。那实在是太遭罪了。
“那是。”大家都点头。
大郎他们这一去,是半个月了,而谢公子他们更是一点儿音讯也没有。
在大家等的心急,恨不得出去找他们时,他们居然结伴回村了。
整个芦苇村沸腾起来。
特别是谢家人,因为谢公子不仅带回了谢管家等人,还带回了谢老夫人的兄弟一家子。更加带回了大量的物质,还有十几匹马。
“咦,舅舅呢?”辛湖在人群中看了一眼,没看到江大山。
“你舅舅与谢五他们与我们分开走的,不知道他们几时回来呢。”谢公子说。
“哦。”辛湖点点头。没想到他们居然分开了。
“你们是怎么碰到一起的?”辛湖又问大郎。
大郎笑道:“说来话长,我等会儿告诉你。这次出门收获不错,刘大娘还找到了他们的同伴呢。”
辛湖早看到刘大娘带了个姑娘回来,这才知道不是路上救的,根本是自己人呢。
安顿好大家伙儿,大郎才告诉辛湖他们这一路的事情。
原来,大郎他们五个人离家好几天了,没有找到大郎记忆中的城郭。刘大娘也完全搞不清楚路了。山路七弯八折的,还有不少的岔道。当时又在逃命,她不记得也正常。在他们准备无功而返时遇上了张家村的人。
张家村的人是张婶婶的几家陪房,当时他们保护着小石头的爹与爷爷奶奶,与张婶婶他们走散了。为了找到张婶婶,这些人一直停留在附近,和大郎他们一样,慢慢安顿下来了。
张家村的人先认出了刘大娘,然后由张家村的人带他们去了附近的小集市,买回了一些东西。并且,刘大娘还带了个叫张禾的十二三岁的姑娘回来当帮手。
“张婶婶的陪房家人,比小石头的爹更象是亲人。”辛湖叹道。
“是。所以刘大娘很生气,不过这事我们当成不知道了。看张婶婶自己怎么做吧?”大郎说。
提到这件事情,不仅是辛湖生气,大郎自己也很看不起朱家人。靠着媳妇的陪房保住了性命,居然不肯停下来多找找,只顾着自己逃命了。因为这三户人不肯走,一定要在附近找张婶婶他们。朱家人只得带着其他的人先走一步了。所以现在,张家村的人根本搞不清楚朱家人跑到哪里去了。
“张家村和我们芦苇村一样吗?”辛湖好奇的问。
“差不多吧。他们那地方是个谷地,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入口,比咱们村还更安全些。这次谢公子还安排了两户人家,住在张家村了。”大郎说。
张家村地理位置更加安全隐蔽,坐落在一片不起眼的山谷中,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小的出入口,如果没有人带路,很难找得到。山谷中,土壤肥沃,树木成林,还有大片的空地,张家那些人,也一样开了几块荒地,种了些粮食,再时不时的猎些野兔子等物,自己勉强够吃,生活也算是过得去。
但因为没有弓箭,他们打猎的水平差了很多,大郎他们把路上猎到的两头野猪留给他们了。同时谢公子留在张家村的人也带了很多物质,分了一点给张家村的人,还送了一把弓与十只箭给张家村的村长。张家村的人乐呵呵的开始帮新邻居搭建新房子了。
正是因为张家村地理位置不错,而且还比芦苇村去集市,去县城更加方便,谢公子才会把谢管家的妻妹平氏一家人,以及他们在路上救的一户人陶氏一家,安置在张家村的。
张家村也和芦苇村一样,也是自立的。只不过张家村不象芦苇村,本身有房子和田地,完全靠那三户张家人自己建立的。那地方土壤肥沃,空地方多,很适合种庄稼。张家村的人把这个小村子经营的也不错。他们也很乐意多增加两户人家,张家村大些,实力会更强大,安全性当然也更高了。
“那边热闹吗?”辛湖好奇的问。既然能买回来东西,肯定是有集市的。
“和翠竹村差不多的样子,没什么热闹的。我们只买了两石粗面五十斤盐,一些杂七八拉的东西。”大郎说着,开始和辛湖两人清理东西。
“那你们怎么又遇上了谢公子他们呢?”辛湖边拿东西,边随意问道。
“这只能说谢公子他们运气好。要不是我们出手,他们怕是有不少人受伤,甚至死人都有可能呢。”大郎说。
原来谢公子他们一行四辆大马车,二十多号人,出了县城被一伙人给盯上了,一直到了偏僻无人的地方才动手。谢公子他们一路本来很警醒,多加防患。所以对方一动手,他们下了狠手杀了一些,谁想到对方当中也有几个硬茬子,一路追着,硬是不肯放弃。要不是遇上大郎他们五人,只怕这伙人会一直跟到芦苇村,又或者一定要得手才会走。
所以当时,谢三伯毫不犹豫的射杀了好几个人,然后大家全部扑上去,把那伙人一个活口也没有留的全部干掉了。因此,他们还白捡回来了十多匹马。
因为马车行驶缓慢,并且越往芦苇村路越小,甚至有一截路根本不可能走马车。芦苇村暂时也安置不了太多的人。大家商量了一下,把马车留在张家村了。同时留下的还有两户人家。
“谢家人带回来的东西多,这些东西,我们三家分了。”大郎说着,让平儿去叫胡大嫂他们过来。
粮食,盐,一捆粗布,都被分成了三份,坛坛罐罐农具等都一样分成了三份。胡大嫂和胡大哥乐呵呵的过来,说:“哎哟,这会儿村子里热闹了。”
村子小也有村子小的麻烦,所以大家都宁愿村子大一些,人口多了,力量自然大了。况且这次来的还都是亲戚呢,所以不止谢家人高兴,大家都高兴。
“那是,等舅舅他们回来,会更热闹呢。”大郎笑道。
胡大哥胡大嫂兴奋的背着东西回家了,辛湖指着篓子角落里的一个包袱问:“那是什么?”
“哦,一包鞋底子。”大郎说着,取出包袱递给辛湖。
辛湖接过鞋底子,随意瞄了一眼,十分好奇的问:“你买这做什么?”
大郎脸微红,说:“你不是老抱怨有纳不完的鞋底子吗?”
辛湖又仔细的看了几眼,这才发现这包鞋底子应当,是大郎与平儿和她三人的能穿的。
“怎么只买了鞋底子,不买鞋?”辛湖忍住笑,问。
“你还想怎么省事啊?”大郎回道。
其实人家只有鞋底子卖,价钱也便宜,是为那些纳不过鞋底子的人准备的。在刘大娘的帮忙下,他才选了这几双回来。刘大娘也明白,光靠辛湖一个人纳鞋底子,确实忙不过来。但她也没太多的空帮辛湖,毕竟辛湖也能纳鞋底子了,其他的针线活可都得她们帮忙呢。
所以大郎要买鞋底子,她同意了,这确实给辛湖省了些事,大家也都有鞋子穿了。
辛湖这回没和他顶嘴,她心情很好,笑眯眯的抱着一包鞋底子走了。这家伙其实还是蛮可的嘛,知道她纳鞋底子纳的烦了,还晓得买一些现存的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好赶(83中文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