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的第二天一早,大家又来到县城北边的金田村来参观“太平天国起义地址”。不过说实话,景区里面倒是破破烂烂,杂草丛生,没有太多看头,山岗上竖着一尊洪秀全的雕像,附近还有个古营盘遗迹,却也是荒芜杂乱。
导游介绍说,其实在太平天国里洪秀全只是所谓的宗教领袖,他出生在广东花县,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市花都区,开始是跟同乡冯云山一起传教,两人后来到广西东部的桂平发展教徒,因为此间民众忠勇虔诚,因此确定把这里作为传教基地。某次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而桂平这里的教徒群龙无首,陷于危机时,桂平本地人杨秀清挺身而出,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冯云山战死,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又得以体现出来,本来就被封为东王,又担任了太平军统帅,正式掌管兵权,肩负了精神领袖和军事指挥的“两大职责”,实际是太平天国真正的领袖。每次革命形势艰难之时,杨秀清都代天父传旨,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而洪秀全文化水平低,仅是童生,打入南京后主要精力都在写诗玩美女。杨秀清也日益膨胀起来,甚至假借天父下凡名义要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最后不再满意自己的九千岁名号,要求天王洪秀全加封自己为万岁,最终矛盾激化,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和石达开率兵勤王,韦昌辉本来就是金田村的,杀起同乡来却毫不手软,率部杀光了东王府,至此太平天国开始分崩离析,迅速瓦解。虽然只有短短十四年光景,却造成南方地区五千万人口的惨烈死亡,严重破坏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家听得此言,也是感叹,太平天国这种集神权、极权和愚昧为一身的统治,虽然短暂,却造成中国南方原本富庶的地区遍野白骨,满地荆棘,野无耕种,村无炊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浩劫惨案。看着面前这片荒芜的“太平天国起义地址”,大家倒也觉得合理,这种愚昧的农民起义,还是没必要太过于宣传算了。
回程路上大巴司机一言不发,只顾着一路前行,大家则疲惫地歪倒在各自位置上睡着了,徐亦达也是迷迷糊糊。经过某个镇子时,亦达被颠醒了,他扭头望向窗外,路边却有点像六七十年代的景象,两边满是破旧低矮的房子,一间稍微体面些的建筑屋檐下则铺着密密的蜘蛛网,大门上面挂着一副破败的牌匾上写着“供销合作社”,里面的货架上则杂乱地摆放着脸盆、解放鞋、肥皂、洗衣粉等货物,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大爷正无精打采地坐在柜台后面看报纸,前面的车轮下面扬起两道尘土,路边的土狗则懒懒地趴在墙边眯着眼睛睡觉。这种感觉让徐亦达觉得有些恍惚,一刹那之间他甚至都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自己为何会在这里?
回到厂里没多久,一天徐亦达的呼机响了,回电过去,却是周市长的秘书小王,他只是提到周市长让徐亦达晚上八点左右去趟家里。
晚上的时候徐亦达赶到市长家属院,进到周市长家时他刚吃过晚饭,亦达把那本《沿海财经报道》杂志递给周叔叔,他介绍道:“周叔叔,上次您让我翻译的那篇文章已经刊发了,名字叫‘亚太地区未来经济和贸易发展趋势’。”
周叔叔接过杂志,戴上眼睛翻看了一下,然后说道:“我最近真是太忙了,这期杂志上周到了办公室,我还没来得及看呢,你翻译的还是不错,看来你的英文还没有丢。”
徐亦达笑着解释了一下:“我一来北海就订阅了一份《chadaily》,今年起又续订了。”
周叔叔放下手上的杂志:“亦达,这样,因为你的英文水平还不错,我把你推荐到市科委下面的科技情报所,我跟他们姜所长说过了,你记下她的电话,这两天过去让人家见见你。”
亦达好奇地问道:“科技情报所是做什么的啊?”
周叔叔简单解释了一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情报所的几个工作职责,一是跟踪科技进步和发展趋势,对相应的科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为科委的决策做出动态的建议和参谋,另外也承担市里面一些科技课题的研究项目,未来还要参与全市科技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
徐亦达谢过周叔叔,记下了姜所长的电话,没再多聊就告辞了。
第二天上午徐亦达给姜所长打了电话,话筒那边是个中年女性的柔和声音,还是好听的北方普通话,姜所长在电话里嘱咐徐亦达下午就来所里见一下。徐亦达放下电话回到化验室后,就跟甄主任请了个假下午外出。
科技情报所坐落在市体育场北边的一个小院里,院子不大,几棵参天大树的树荫下面掩盖着一栋四层白色小楼。徐亦达见到了姜所长,她大约四十多岁的年纪,带着一副无框眼镜,却是斯文得体,原来她也是从北京调来挂职的干部。办公室里还有两位所里的领导,一开口就听得出都是本地人士,一位是所里的陈书记,一位是办公室刘主任。
几个人分别跟徐亦达问了些问题,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大学课程成绩、目前的工作情况等,当徐亦达说自己英语六级为全系第一名,托福成绩587分的时候,姜所长还是眼睛一亮,她开口问道:“你的英语看起来不错,口语如何啊?”
徐亦达挠了挠头:“我读写还可以,听说却是弱项,不过我刚翻译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沿海财经报道》上了,您可以看一下。”徐亦达拿出本杂志递给了姜所长。
姜所长接过了杂志,翻到了徐亦达的那篇文章,:“咳,这篇文章原来就是你翻译的啊,我们所里订了杂志,这期文章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里面提到的内容正好是我们北海这种沿海开放城市可以借鉴和参考的重要观点。”
陈书记一直没太吭声,现在开口问了一句:“我问一下,你入党了吗?”
徐亦达摇摇头:“我大学时期没入党,不过来北海后还是订阅了一份英文的《chadaily》,对于国家政策还是一直都很关注,也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陈书记又问道:“你普通话讲得不错,老家是哪里的啊?”
“我老家是信阳的,不过在郑州上大学,所以普通话讲得还可以。”徐亦达答道。
陈书记听到亦达来自信阳的时候,眼神里露出了一丝确定的表情,嘴上却没有任何表示。
又聊了一会儿,姜所长站了起来,跟徐亦达说道:“这样,今天先到这里吧,我们所里人不多,刘主任是负责人事、财务和后勤行政工作的,回头我让他跟你再联系吧。”
徐亦达站了起来,跟三位领导一一告辞。
过了两天,徐亦达的呼机响了起来,他拨回电话,刘主任跟他沟通了一下,说是上次的谈话其实相当于一个面试,所里领导对徐亦达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算是通过了这个面试。但是因为目前所里编制已经满了,暂时没有办法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变通的方式是可以先从海华公司临时借调徐亦达过来,但是根据相应组织规定,得等到徐亦达在海华公司工作满一年之后方可办理,这段时间还是请他耐心等候即可。
眼瞅着到工作满一年还有几个月时间,徐亦达却是有点落寞和无奈了,这天下班后他来到厂办公室里看报纸,瞥到北海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招聘启事,却引起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