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
“冒襄?呵呵,这家伙真是个滥情的公子哥啊,惹祸了董小宛又不纳之。如今又看上洁衣,他还真是自我感觉良好啊。”朱由榔不屑地晒笑道。
“可不嘛,洁衣根本没给他好脸色,真接把他的名帖给扔了出来。”杨爱道。
“看来,洁衣等人虽已是官身,但在冒襄等这些所谓名士眼里,还是轻贱她,是不是以为求娶其为妾室,就算是给了洁衣恩典了?”
“是,奴家以为爷说的是,在他们心里,大概还是自诩风流名士,世间女子都会逐之若骛。”
“妇女要翻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朱由榔叹道。
“唉,是啊,任重道远。”杨爱想想洁衣、李香君,也跟着叹息一声。
……
七月初八,殿试。
各位贡生按指定位置在太和殿坐好,考官分发考题,打开一看,是一道策问题。
“朕尝闻温故而知新。
高祖立基,成祖继之,威德遐被,四方宾服,闻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自神、熹二宗,国势日衰,天灾人祸,绵延不绝,大明江山几如纸矣。
自朕承继大统,知人善任,表里洞达,六师屡出,江南尘清。然虽据江山半壁,亦常思治政之难,百业待兴,百废待举,亦须贤人相助。
我大明自盛而衰,何也?朕其后用兵江北,德泽四序,当取何策?惟望贤才各抒己见,以有益于朕躬。”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心里一松:“难度不大,对于治国之策,前有各位贤哲之老生常谈熟记于胸,今有皇上治国脉络呈现于目,无非就是析辨历史,为当今施政寻找依据罢了。”
当然,这是大多数贡生的想法,也有数人面对这个题目陷入了长考。
瞿正博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思考皇上这道策问真正用意。
“大明自盛而衰,可以找出很多原因。武备废驰、党争激烈、财政匮乏甚至上失其德等,每一条都可写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来。但,皇上承继大统以来,并未全遵祖宗之法,推行土地新政、妇女解放、重视科学,这些都极大程度上破坏了祖宗成法,然却以数千弱兵屡克强敌,短短数年间,以肇庆弹丸之地而坐拥江南半壁江山,何也?
皇上行事看似天马行空,但并非无迹可循。王大人曾讲过‘物质决定意识’哲学,说这是皇上十分推崇的,他的施政方略也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iiread安卓苹果均可。】
可是,这种哲学思想乃皇上首创,并不能从大明由盛而衰之中得到经验。
显然,皇上并不是要从历史经验中寻找实施新政之必要,也并不是想让各位贡生唱新政赞歌。
然,皇上出此题目的真正意义何在?”
瞿正博想了好长时间,眼看过去了半个时辰,其他贡生都已经在打草稿了,而他迟迟没有动笔。
想不通皇上是何意,瞿正博索性就不想了,开始按题意指定的思路想。
题目明确提到了高祖、成祖之盛,也提到了神宗、熹宗之衰,那么高、成二祖与神、熹二宗之时,有何不同呢?
“有何不同?有何不同?”瞿正博在脑海里念了几句,忽然有所明悟:“是了,高祖、成祖时皇权极盛,而神、熹二宗之时正是皇权式微之时。由此可知,皇权盛,则无掣肘之虞,皇权弱,则内斗不穷,施政也难以善始善终。正如当今,所有军国大事皆乾纲独断,臣下只有参谋之权,无有决断之权。为此,还废了给事中这种以小制大的弊政,还立下后宫嫔妃与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彻底将司礼监废除,所有这些都是加强皇权。”
“父亲曾经言道:‘皇上乃千古一帝,识见冠绝古今,大明中兴之望全赖皇上一身。’对皇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如今,皇上因推新政缺乏人材之故,暂缓对江北用兵,足见其对同心同德之人材之渴盼。”
“如此,这道策问最终目的,是要固皇权,看看我们这些贡生能否为新政助力。谁要是说出‘垂拱而治’的论调,怕是立即会被皇上冷落,黜落也并非不可能。”
想到这里,瞿正博感觉茅塞顿开。
他曾经在《大明周报》当过记者,不同于只会寻章摘句的书生,没少见到百姓对新政的拥护、对皇上的由衷爱戴,对新政的理解更有心得,所以对皇上早就心服口服。
所以,一旦理清思路,瞿正博下笔极快,不到一个时辰,洋洋洒洒千余言,写下了一篇《强国论》,其主要观点即从高、成二祖之盛与神、熹二宗之衰的对比中,提炼出“强国必强皇权”的论调。
瞿正博聪明,别人也不尽是傻子。
会试第二名张永祺也想到了朱由榔的用意,只不过,他想得更深了些:“若皇权太过强盛,君明自是无事,若君昏必然误国。”
言语之中暗指神、熹二宗失德。
他的观点是:强化皇权并非天下强盛根本之道,根本之道在于天子当加强自身修行,行德政,亲贤士,远小人,则“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意思是,只要皇上放权于贤臣,你尽可以尽情游玩,健健身,奏奏琴,听听音乐,何必劳神苦思,做本当手下人做的事?
瞿正博与张永祺的区别之处就在于,瞿正博只是阐述在当今皇上在位这个前提条件之下,强化皇权的益处,而张永祺则将皇权宽泛化,并毫不忌讳地将君主分为君明君昏两种情形。
要说起来,还是瞿正博聪明。
他明白,皇上并不愿意听你讲什么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他什么道理不懂?关键的,他是想看看这些人是否跟他同心同德。
张永祺就比较憨直了,给皇帝讲开了道理。
结果,九位读卷大臣,瞿正博的文章得了九个圈,而张永祺的文章却是一个圈也没得。
一个满分,一个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