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烜要反腐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
腐败是很容易提高行政成本的,因为你贪一点,我贪一点,到头来,拨下去的银子,准保不够。
所以只能够无限量的追加支出。
譬如办一件事,明明只消五万两银子,可最终却要花销十万两,甚至更多,这么一来,大明的行政成本可是要剧增滴啊。
而大明如今也不算太富——当然不富了啊,甭看一年的岁入比崇祯时增加了好几倍,但朱慈烜还是觉得钱不太够花。
因为他要办的事比较多。
崇祯在位的时候,大明朝支出是很少的,无非就是养兵,养官,还有赈灾。
可是朱慈烜登基之后,他就有些看不下去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应该支出一大笔,用来投资教育,用来兴建基建滴,兴建水利。
有明一朝,除了明初,朱元璋与朱棣在位时外,有明一朝的的基建工程,一直是处于比较糟糕的状态。
宋朝以后的明清两朝,由于对于民间基层的控制力大降,已经无力像秦汉,隋唐时那般,征调大量的民夫,进行大工程了。
所以,当下的大明民间的基建,是相当落后,但凡某地的道路不错,那么,不用问就知道,这条路准保是汉唐时的“古董路”。
而朱慈烜如今就要大兴工程。
因为他所接手的大明朝,实际上是一个烂摊子,百废待举的那种。
再加上他手上有不小的“人口红利”,所以自崇祯十七年始,大明朝的工部就变得特别的吃香,隔三差五就有人请张国维喝酒,往张国维家里送礼。
因为,大明朝如今,跟以往不同了,朝廷兴建工程不再征调民间徭役了,而是通过承包的方式,承包给商人们。
所以此刻,在听到朱慈烜要反腐之后,这些日子没少收礼的兵部尚书张国维,脸色顿时一变。
“皇上,朝廷反腐,是从何时开始啊?是从现在起呢,还是先抓之前的贪官污吏?”
“这个嘛……”
朱慈烜撇了眼率先发问的张国维。
心道,瞅你这浓眉大眼的模样,怕是也贪污了不少工程款吧?
“朕不算老账,父皇在位的时候,朝堂上的贪官不少,不过这本质上,还都是父皇昏庸所致,只要从现在起,洁身自好,朕便可以不予追究!”
“当然了,要是敢哪个,还继续的贪污腐败,那朕也绝不轻饶!”
闻言,张国维长出口气,大殿内,原本还有些担心的大臣,也都长出口气——实际上当了官之后,是真心没必须收受贿赂,或者是贪污公款的。
嗯,这能够贪污多少?
当官最重要的是,掌握着信息渠道。
而大明又不禁官员家眷经商,所以,在这个资本主义大兴于世的时代,他们想赚钱还是比较容易滴!
再者,即便是他们不靠别的赚钱。
大明朝一年发放的俸禄,也够他们过上不错的日子了!
就在这时候,都察院的御史大夫李邦华,似是想到了些什么,他连忙的站起来,朝朱慈烜问道。
“陛下,我大明朝反腐肃贪,整肃纲纪,是由什么机构来负责?”
李邦华的话音一落,顿时,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反应了过来。
想到了太祖朝时,威风凛凛,监察百官的那个锦衣卫。
一时间,百官们是只感觉不寒而栗——怕啊,要是让锦衣卫来查贪污,那可真是能吓死人了。
甭以为锦衣卫是什么好人。
明代但凡你一个官员,进了锦衣卫之后,除非是皇上特意关照的大臣,否则你的下场就惨了。
因为进了诏狱的官员,会时常受到勒索。
需要时刻给锦衣卫上供,不让家人往锦衣卫送银子的话,你就甭了过。
直到把你的全部家当,给勒索一空为止。
而且,甭以为这是什么好事——锦衣卫勒索到的钱,可不会分给皇上一文。
都是私吞的!
所以,李邦华现在就担心,朱慈烜会把反腐肃贪的权力,交到锦衣卫手上。
虽然如今的锦衣卫经过朱慈烜登基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黑暗的特务机构了。
但任谁都清楚。
似锦衣卫这种,皇权特许,凌驾于文武百官之上的特殊机构,一旦再获得了整肃朝纲的权力。
一旦可以,随意的拿捏朝中大臣。
那么后果就是,锦衣卫会迅速的腐化。
这可不是说说啊,因为权力本身,一旦失去制约,是很可怕的!
“朕当然不会将这件事,交经锦衣卫处理了!”
朱慈烜笑吟吟的看着面前李邦华说道。
“同样,也不会交给东厂处置!”
“日后,除了朕的特旨,锦衣卫,东厂,是没有权力调查百官的!”
朱慈烜也不会用锦衣卫来整肃朝纲——锦衣卫东厂,本来就是情报机构,你拿他们整治贪污,很容易把锦衣卫变成锦衣卫指挥使敛财的工具的。
别的不说,有明一朝,锦衣卫处置了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到头来抄家的银子,有多少入了皇帝的口袋?
而且,锦衣卫隶属于皇室,用他们来对付文官集团,很容易引起天下人的非议,被抹黑成皇帝昏庸,不辨忠奸,用锦衣卫在迫害天下的正直官员。
所以,朱慈烜压根就不打算用这种特务机构来处理,他打算由文官们,来监察文官。
只听见,朱慈烜笑呵呵的朝李邦华说道。
“这监察文武百官,当然不能够用锦衣卫了,锦衣卫职责并不在此,监察百官,整肃朝纲的事,应该由都察院来处事!”
“皇上圣明!”
闻言,李邦华露出满意的笑容,他送上一记马屁。
可还不等他高兴太早,朱慈烜又继续道。
“不过都察院监察百官的效果,从过往的成绩来看,大抵是不太好的啊!”
“这个……”
一时间,李邦华皱眉。
但他也不好反驳,因为都察院这个机构,确实没干出来过什么成绩,一直都是见闻奏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胡乱攀咬,拿不出来什么真凭实据的那种……
明代的言官,从建立之初,朱元璋的想法而言,是好的,但时至今日,就成了官员们党同伐异的工具了,成了文官们对抗君王的一个工具了。
而都察院的御史,也跟这些言官们差不多。
奏折写的不错,但若论他们对官员的监察作用嘛?
大抵是为零滴。
朱慈烜现在就要对都察院进行一番改革,要让他们成为明代版本的“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