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世家都选择了封锁渤海,当然这要看这个世家是否有与商会对抗的实力。∈↗,
秦王符家和齐王高家。只是符家和高家被郭荣告知,不要管其它家族和商会的行动,但是也不要加入。朝廷鼓励与渤海保持往来,而不是相反。曲阜书院都与渤海保持着官方联系,朝廷什么时候说要对渤海动手?
所以渤海与黄河一线的商路是通畅的。
加入商会的世家越来越多,封锁蔓延到了淮南,不过李弘冀和郭荣一样放任商会的同时,利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几个世家继续与渤海保持“官方”联系。
十月,齐王高行周病逝,比历史上多活了一年。这是因为渤海的医术在朝廷慢慢传播。因为渤海的关系,医家,道家,墨家学说开始复兴。于此相反的,郭荣对占用了大量土地,豢养僧兵,利用信仰暗中百姓钱财的佛家越来越不耐烦。
佛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开始往江南和辽国转移。一部分被迫集中到了高丽和日本。
在高丽,佛家已经退无可退。高丽王王昭为了获取民心,整合国内的力量,大兴佛寺,请高僧讲演佛法。辽国也同样如此,不过辽国并不信任佛家,而是利用佛家慢慢在边境构成一道信仰防线,并利用僧兵构成军事防线。而辽国自己正在做艰难的调整,耶律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南北院之争伤及国家根本,他有些摇摆不定。
表面上看,现在北院保持强势,可是北院中占据优势的是老太后述律平扶持起来的,而述律平往年喜欢李胡。导致李胡一系虽然在北院与耶律德光一系联合,但是李胡系争夺皇位之心一直没有停歇。北部的超远,契丹的根本就掌握在李胡一系手中。
南院现在非常低调,可是南院已经汉化的一系人口众多,经济地位不是北院能够比的。南院不争斗,就有了太多时间来做基础工作。发展经济也好。发扬佛法也好,都是南院在做。随着佛家向北部传播,耶律璟最后导向南院是很难避免的。
不过这需要时间,这个时间要足够耶律贤成长,足够耶律璟到死。
耶律璟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可是却无能为力。强大的辽国再此时还是打摆子,忽冷忽热,它病了。
平壤,晋国这个畸形儿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比高行周仅仅晚几天。石重睿也一命呜呼。他和高丽王妃留下了一个不足一岁的儿子。高丽王王昭做主让晋王妃主政。
但是晋国还是分裂了。因为很多汉臣认为是高丽下毒害死了晋王。由于高丽顾忌渤海,没有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所以晋国的分裂还算柔和,毕竟那些汉臣没有多少军事实力。
晋国以根本挡不住军队的清川江为界,分为了南北两部分,北方完全靠向渤海,因为这里已经新建了很多采用渤海教材的蒙学,渤海师也经常越境执法,打击贪官污吏。这一地区也以山区为主。而山区在渤海师剿灭山贼之后,山地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公用土地。里面城里的林业局所和渤海完全一样。
而南方,晋王妃就是王昭的女儿,带着一个不足一对的孩子。大部分辅臣都是高丽人。所以与高丽国也没有什么区别。
晋国的分裂之所以柔和,也与渤海在高丽的南部,也就是罗州的威胁有关。
南部的对马岛,巨济岛眼睁睁地看着东海舰队耀武扬威。汉人们如潮水一样涌过来,高丽根本无法阻挡。
高丽南部比江南气候非常类似,很多从商船来的以及专门投靠渤海的汉人来了就不走了。而渤海的军政人员都喜欢兄山地入手,所以小白山脉最高峰的德裕山以南的地区,高丽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而这一地区山地众多。地形零碎,高丽几次派兵围剿都损失惨重。反而招来东海舰队的巨舰在江华岛耀武扬威,江华岛,高丽王王宫所在地。王朝在危机时,多半会退守江华岛以期增援和反攻。可是因为东海舰队,这里已经不再是安全的避难所,而是最危险的地方。
渤海对高丽说没有战争吗?
有,那就是海上战争。只是因为高丽水军已经完全丧失而变得一边倒。但是渤海从来没有停止过海上的攻势。
一到冬季,大洋的暖流现象就开始明显起来。温暖的暖流从深海往渤海流动。带来降水,风雪和海上的大雾。温暖的海水进入内海,冷却,然后沿着大陆形成寒流,暖流和寒流形成了一套海上环流的冷热交换系统。
渤海的商船和舰队对这种洋流非常熟悉,他们能够利用洋流航行,船速快,节约燃料。特别是慢慢恢复了风帆的商船对季风和海流更加仰仗。
当然准军事化的海监船,也就是捕捞船完全可以忽视这些。
只是可以忽视不代表就忽视或者不运用。自由运用洋流和季风的条件就是完全控制海域。东海舰队怎么可能会减弱海上的攻势?
渤海造新船的速度很慢,因为他们完全放弃了小型船舶。新出来的商船,海监船都是庞然大物。但是既有的舰船的改装,淘汰率也很高。因为建造技术的发展,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那种两头翘的船型已经消失了。即便是风帆型的商船也是如此。因为船型大,水下部分深,舱体密封性好。海上抗风浪,抗颠覆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一些以前抗风浪的设计已经没有必要了。
对于航行在海洋上的舰船快速的换型,高丽只能望洋兴叹。因为它就是想改进也改进不了。适合在内河航行的舰船与适合在海洋上航行舰船区别太大。高丽要做的是利用内河不适于海船航行的特点,建造内河舰队,以防止渤海人从水上肆无忌惮地进入高丽腹地。
高丽,被渤海从海上和南部彻底包围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丽根本不敢强行吞掉原本就是渤海扶持起来的晋国,即便是石重睿已经死了。反而对渤海没有明确把晋国北部正式划入渤海而感到庆幸。
而渤海,广顺三年,师范学院和政务学院提交了毕业论文后,第一批正式的毕业的学生奔赴各地任职。他们不仅是任职,还要带更加多的新学弟妹们。各学院的新招收的学生多出了好几倍,但是学校仍然是季节性的,大多数时候都空无一人。因为北方临时总理府已经把东丹,渤海,登州,莱州,罗州和已经改名为济州的耽罗正式纳入渤海。
十一月,已经快要不行了的郭威正式下诏书确定了北方事务临时总理府的管辖范围。而从二品的县公的渤海王高继冲晋升为正二品侯爵郡公,食邑二千户。这是他最后做的一件事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