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懋康是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品的高官,虽说在南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悠闲生活还是可以的,来到南京六部和都察院任职的尚书、侍郎、左右都御史以及左右副都御使,要么是在京城遭遇到排挤,到南京赋闲来了,要么是年纪大了,到这里来等着休沐的,也有一些是主动要求到南京来的,譬如已经去世的原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新奇中文.iniqi.
毕懋康沉迷于火器的研制,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郧西巡抚,后调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其在为政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不过在火器的研发方面,却是顶级的专家,崇祯八年,毕懋康之著作《军器图说》撰写完成,其中有关燧发枪的制作图集和原理,而且第一柄燧发枪也在这一年制造出来。
遗憾的是火器制造,得不到朝廷的重视,被视作三教九流的勾当,当年徐光启引进红夷大炮的时候,还是在朝廷不允许、自掏腰包的前提下进行的,要知道徐光启是内阁次辅,推行火器都是如此的艰难,更不用说毕懋康了。
红夷大炮和弗朗机在战斗厮杀之中发挥出来了威力,之后朝廷才拿出银子,购买了更多的红夷大炮。
不过火器得不到重视,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总不能说朝中大人个个都是短视的,这也是因为火器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譬如说鸟铳,需要点火发射,射程最多就是两百米,而相聚五百米左右的骑兵冲锋,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已经到眼前来了,鸟铳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能够两次或者三次射击,就很不错了。如此的效率,尚未对骑兵真正构成杀伤,人家就冲过来了,到了那个时候。手中的鸟铳就成为烧火棍,没有丝毫作用了。
鸟铳还因为质量的问题,时常出现炸膛的情况,对周遭的军士都会形成伤害。
再说火炮,最为威猛的红夷大炮。其自重达到了四千斤以上,运输极为困难,面对以速度见长的骑兵,虽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杀伤,但因为其笨重,无法快速移动,最终也是不能够决定战斗结局的。
红夷大炮用来固守城池,倒是能够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朝廷才会花费重金购买一定数量的红夷大炮。
最为关键的还是朝廷以及军队。对火炮的使用理念上面存在重大问题,虽然军队之中有神机营,可在集中使用火炮方面,基本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更不用说诞生后来可以决定战争走向的炮兵营了。
如此情况之下,身为顶级火器专家的毕懋康,也只能够独自在南京钻研火器,尽管有了《军器图说》这样的著作,同样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穿越的郑勋睿,当然不是这样的看法。当初决定大规模研制火器的时候,毕懋康就是他注意的第一人选,一方面毕懋康是大明的火器专家,有专门的论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柄燧发枪,抛却了火绳发射的局限,让燧发枪在雨雪天气中可以使用,这是枪械发展的重大进步,另一个方面是毕懋康是进士,其本身的素养是非常不错的。常年研制火器,对于很多先进的理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接受。
南京火器局搬迁到淮安之后,郑勋睿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毕懋康弄到淮安来。
想要毕懋康到淮安来,可没有那么简单,毕竟人家是南京礼部右侍郎,虽说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多少的事情可以做,可身份是摆在那里的,人家堂堂三品的高官,用如今的话来说,要有那么大的庙,才能够容纳这样的菩萨。
短时间之内,想要将毕懋康调到淮安来,可能性几乎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毕懋康到淮安来指导火器局的相关事宜。
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之后,郑勋睿给毕懋康写了一封信,为了写好这封信,郑勋睿认真阅读了《军器图说》这本书,要知道《军器图说》这本书,市面上是找不到的。
信函之中,郑勋睿将自身的一些认识贯穿其中,重点说到了燧发枪,肯定了燧发枪历史性的创新,但也毫不客气的指出了燧发枪存在的问题,譬如说发射的子弹同样需要用通条从枪管的出口灌进去,发射的时候,扳机击中燧石发火,扣动扳机需要消耗巨大的气力,子弹的初速、弹道、射程都比不上技术相对成熟的鸟铳等等,这些方面若是不予改进,燧发枪推广的程度是有限的。
郑勋睿说的很直接,没有丝毫的遮掩,摒弃了官场上的拐弯抹角和遮遮掩掩。
这是郑勋睿故意为之,因为他知道毕懋康不是真正的官场中人,大凡这种钻研某方面学术的官员,其性格都是直爽的,毕懋康不是钻研火器到痴迷的程度,也无法发明燧发枪。
既然不能够从正面的渠道将毕懋康调到淮安来,那就用激将法,让毕懋康主动到淮安来,这样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郑勋睿的办法非常奏效。
毕懋康没有直接回信,而是径直来到了淮安,求见郑勋睿。
初次见到毕懋康,郑勋睿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毕懋康脸色很白,这是缺少阳光照耀、长期在屋内的结果,想必专门从事火器研究事宜的毕懋康,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闲逛,恐怕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屋里。
毕懋康脸上带着不服气的神情,尽管郑勋睿品阶比他高,可见面的时候,毕懋康的态度不是特别好,毕竟辛辛苦苦发明出来的燧发枪,居然被一个外行否定,这样的气很难忍。
郑勋睿没有在总督府和毕懋康交谈,简单打过招呼之后,带着毕懋康来到了火器局。
在火器局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参观的过程之中,毕懋康的脸色慢慢变化了,从最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的震惊,特别是在第二区域,看见了将燧发枪的诸多零件分开生产,而且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尺度,还有近乎苛刻的质量标准之后,他有些忍不住了。
毕懋康和汤若望、薄玉、龙华民、邓玉函等人的交流,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他是知道这些人的,在火器研发和制造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
其实在毕懋康来到淮安之前,汤若望等人就在吃透燧发枪原理的基础至上,按照郑勋睿提供的思路,开始对燧发枪很多的细节方面予以改进,力求让燧发枪的操作更加的简便,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燧发枪的枪管至上,装配刺刀。
拿起一把经过了细节方面改进的燧发枪,看着燧发枪前面装配的可以随时拆卸的刺刀,毕懋康的眼睛发亮,身体都微微颤抖了。
毕懋康甚至没有理睬陪在身边的郑勋睿,专心致志的和汤若望等人交谈了,对于燧发枪细节上面的重大变化,他看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任何的细节变化,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很多的东西,制造出来之后,看起来是很容易的,殊不知想到这样的点子,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深谙其中道理的毕懋康当然知道。
随着交谈的深入,毕懋康才知道,这一切细节的变化,悉数都是郑勋睿提出来的。
到了这个时候,毕懋康才开始真正重视身边的郑勋睿了。
当然毕懋康不知道,对于燧发枪根本性的变动方面,汤若望和薄玉等人尚未提出来,那就是在初速、弹道、射速以及燧石撞击发火方面的改变,郑勋睿针对这方面提出来的建议,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之后,才能够真正改进的。
毕懋康不想离开火器局了,在第一区域的公房里面,他对着郑勋睿开口了。
“郑大人,下官有眼无珠,想不到这些改进的事宜都是大人提出来的,下官夜郎自大,还请大人原谅。”
“毕大人万万不要有这等的想法,燧发枪是毕大人费尽千辛万苦才研制出来的,本官对火器也是很关心的,仔细钻研之后,有了一些感触,若是毕大人有兴趣,不妨留在火器局,与汤大人、薄大人、龙大人和邓大人一起钻研。”
“下官求之不得,只是叨扰大人了。”
“无妨,本官的诸多感慨,悉数都和汤大人、薄大人、龙大人和邓大人商讨过,这些见解是不是有道理,毕大人了解其中缘由之后,自是能够做出判断的。”
郑勋睿当然不会和毕懋康说起理论上面的事情,尽管说阅读了不少有关火器和火炮方面的文书,可术业有专攻,他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只能够是依靠超前几百年的认识,提纲挈领的点到要害的地方,至于说真正的研制和创造,那是专家的事情。
不过这一步棋走的很是不错,不仅仅是让毕懋康留下来了,而且在接下来的研制和创造的过程中,毕懋康也会不遗余力的。
掌握一个人的心思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性的人才,给与足够尊重的同时,也要采取一些激将法,让其心甘情愿的做事情,这比强迫做事的效果好很多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