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轩没有忘掉他前来欧洲是为了推销电影,为此特意走访了英国的电影产业。
英国电影早期蓬勃发展,在拍摄手法和技术革新上有较大贡献。
但自1909年起,美、法两国影片占领英国市场,导致英国电影产量锐减。
1916年,英国加征娱乐税,对影院营业造成严重打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影片源源而来,使英国影片只占在本国上映影片的百分之五,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数。
英国的电影产业可以说异常萧条,不少电影公司都关门大吉。
这和中国的电影行业类似,在美国和法国电影的冲击下,国产电影的生存并不容易。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即将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
1925年,国产长片有六十部左右,1924年只有二十五部,虽然电影质量良莠不齐,但在数量上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
林子轩为了掉自己的电影拷贝,找到了伦敦的电影经销商,这些人其实就是二道贩子。
没办法,他在英国电影圈没有熟人,只能找中间商做生意。
电影经销商拷贝转手给电影院,或者自身就控制着数家电影院,由他们决定什么电影在影院放映。
林子轩拿出了《杀手李昂》在美国放映时的票房成绩和媒体评价。
虽然票房数据不是太漂亮,但作为一部东方电影算是很不错了,影片有了在美国放映的经历,电影经销商伍尔夫很爽快的了拷贝。
票房才最有说服力,他知道这部电影能够帮他赚钱。
在即将告辞离开的时候,林子轩看到一位英国青年走了过来。
这位青年请求电影经销商伍尔夫给他拍摄的电影安排影院放映,但伍尔夫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还把青年批评了一番。
似乎是拍摄电影的时候出了问题,花费严重超支,而且拍摄出来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青年颇为沮丧的离开了。林子轩没有太在意。
他并不知道这个人叫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后来拍摄了多部惊悚悬疑电影,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悬疑片大师。
1925年,未来的电影大师第一次执导电影。电影叫做《欢乐花园》,根据小说改编。
影片部分外景在意大利拍摄,入境意大利时,胶片被海关收缴,虽然后来收缴的胶片被同意归还。但剧组付出了大笔罚金。
影片在德国慕尼黑拍摄完毕,希区柯克和当时还是他未婚妻的艾尔玛身无分文,他们连回伦敦的车票都买不起。
影片拍好后一直被公司封存,直到1926年3月,才给英国媒体做了首映。
如果此时的希区柯克和后世一样是个大胖子的话,林子轩一定能认得出来,或许会忽悠他到中国拍摄电影。
但年轻时期的希区柯克只是有点微胖,甚至略显小帅,和后世的形象并不相同。
林子轩和这位电影大师就这样错过了。
不过他并非没有收获,在和电影圈的人接触的时候。他偶然得到了一个让他惊讶的消息。
英国人已经出了黑白电视机,并在公共场功的播放了一段画面。
这件事在英国媒体上有过报道。
出电视机的人叫做贝尔德,他在1924年发明了简单的机械扫描的电视机,这台电视机能忽隐忽视的传送几英尺以外的图像。
1925年1月,贝尔德在伦敦牛津街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首次向公众展示。
随后,他给英国皇家学会约四十名会员再次表演了这种装置。
一家英国杂志这样描述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日搪瓷盆做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
林子轩没想到电视机出现的这么早,他感觉电视机要到50年代才会被出来。
他记得后世中国在80年代黑白电视机还是新鲜事物。到了90年代才开始普及。
这可是一种比电影还能改变世界的发明,有了电视,坐在家里就能知道天下大事,还有各种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可供消遣。
他带着兴奋的心情拜访了这位贝尔德先生。想要见识一下这个时代的电视机。
如果能够投资这项发明的话,可是一本万利的商机啊。
然而,林子轩失望了。
这台电视机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就好像台式电脑和超薄笔记本之间的差距一样。
画面感很差,摇晃的厉害,还无法传送声音。
他和贝尔德聊了聊。想要做到远距离的传送节目,声音和画面同步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贝尔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正在寻找资助者。
林子轩考虑之后,放弃了这个项目,理由是需要的时间太长,花费的资金太多。
他觉得与其冒着风险投资电视机,不如到时候拍电视剧更为稳妥。
在见识了这个奇妙的发明后,他准备离开英国,前往法国,然后从法国返回中国,结束这一次的国外之行。
1925年10月18日,林子轩来到了法国。
英国和法国同属欧洲,他在英国的演讲很快传到了法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到来受到了中国在法留学生的热情欢迎。
中国在法留学生人数众多,这是因为在中国到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
这就是工读主义思潮,它把劳力与劳心的分离看作是社会**的根源,主张工读结合。
1912年李石增等人在北平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俭学会在北平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赴法俭学。
1917年国内成立了华法教育会,专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1919年到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名中国留学生到达法国。
这些留学生在法国一边读书,一边到工厂工作,生活较为艰苦,形成了各种团体,这也是国内留法派的根基所在。
在欢迎的人群中,林子轩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的青年用力挤过来热情的用四川话和他打招呼,口音有点重,他没有听清楚。
他握着那位青年的手用力的摇了摇,说了一句安慰的话。
“你们在法国受苦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