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了,今天晚了一点,码字辛苦啊!请大家多多支持!)
该离开了,说起来,昨天就应该离开了!只是,有些事情并没有安排妥当,故而,延迟了一天。
希望一切顺利,自从昨天管平和胡来没能出城之后,宇文全的心中就免不了有些疑神疑鬼。
他心事憧憧地走出房门。
北方的冬天清晨,空气总是这么冷冽,晨间的细风如同小刀子一般,割得人的脸生疼,宇文全双手搓了一阵,将发烫的手掌心捂在干冷的脸上。
闭上眼睛,心事袭上了心头。
公子年龄越长,武艺越高,名声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了,做事喜欢任意妄为,这次,回到东都,不知道等着自己的会是什么?
在宇文家的年轻一辈之中,公子虽然声名最为显赫,然而,要想担任下一任家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还需要做更多,也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脾气。
最初,公子就不应该安排自己设计暗杀高畅,说起来,他也算是公子的朋友,对公子以及宇文家不但没有威胁,并且,甚至有所助益,为了一个女子就痛下杀手,也只有公子这样信奉武力压倒一切,不屑于动脑的人才做得出来。
公子喜欢苏家小姐,然而,苏家小姐却是高畅的未婚妻,就是因为这一点,公子不允许他活在这个世界上。
男子汉大丈夫,何苦为了一个女子如此啊?
虽然,对公子爷的决定不满,不过,他从小看着公子长大,一直侍奉在他身边,直到公子成年后,他才被外放出来负责家族的产业,他的一切都是公子给的,早就被家族内其他的势力当作了公子一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他较劲脑汁,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收买威胁恐吓,各种手段无所不用极其,终于收买了负责和高畅一起从军的苏家家将,最后,在战场上暗杀了他。
原以为事情解决了,公子爷也该满意了,不料,风云突变,高畅竟然还活着。
接下来,自己马上策划了一次暗杀。
还是心急了一点,时间有些紧迫,很多东西并没有考虑到,就算动用了家族的暗杀力量庆余堂,最后,还是一次不成功的暗杀。
那次暗杀就像是一次拙劣的打草惊蛇表演。
如今,这条蛇恐怕已经被惊动了,只是看最近客栈多出的那些陌生面孔就知道事情不妙了。
“准备好了,大人,可以出发了!”
唐小三走进院子,打断了宇文全的沉思。
“胡来和管平他们呢?”
宇文全整了整衣襟,然后问道。
“在我们出发半个时辰前,他们已经出发了,现在,我们出发的时间到了!”
“嗯!那好,走吧!”
宇文全点了点头,当先走了出去。
富源客栈外,几辆马车已经装载完毕,等候在门前,整装待发了,待宇文全出了门,上了马车后,领头的车夫甩了个响鞭,车队缓缓向前行去。
过了一会,从客栈对面的一个小店铺里走出一些人来,领头之人正是文士装扮的高畅。
“是他吗?”
望着最后一辆马车消失在街的转角,高畅回过头,向由两个亲兵搀扶着的高怀义问道。
“是他!虽然面貌有一些改变,不过,我可以肯定那就是他!”
“你这么肯定,你不是和他只有一面之交吗?还是在大兴城的时候,印象还能这么深刻?”
高怀义笑了笑,斩钉截铁地说道。
“肯定是他,虽然在大兴的时候,我们只是见过两面,但是,在攻打平原前,大军渡黄河的时候,我曾经见过他,他负责大军的一部份后勤军需,他还请高怀忠他们饮过酒,那天,我一直陪在公子身边,所以没有去。”
“我知道了,你先回去休息吧,你们几个把马车赶过来,先送怀义回去。”
说罢,他把在一旁负责警戒的崔安澜叫过来,在他耳边小声地说了几句,崔安澜点点头,带着几个人骑上战马,绝尘而去。
高畅沿着大街慢慢向前走着,几个平民装扮的亲兵走在前面开路,书童打扮的薛仁贵和杨黑仔跟在他身后,另外几个乔装的亲兵则跟在最后面。
他一言不发,默默地朝前方走着,在他脑子里,一些关于宇文世家的资料在不停地掠过。
宇文家先祖是鲜卑人,在北魏的时候汉化了,其中一支灭魏后建立了北周王朝,占据了关陇一带,那个时候,宇文全所侍奉的这支宇文家族乃是北周贵族,当时的家主名为宇文述,在北周被拜为上柱国,封褒国公。
隋一统天下后,开皇初年,宇文述被文帝拜为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立下了大功。
后来,宇文述被杨广拉拢,与当时的宰相杨素一起密谋,共同拥立杨广为帝。
炀帝即位,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任职为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
年前,宇文述因病过世,家主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现在担任右屯卫将军一职的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深得杨广的信任,权倾朝野,他的儿子宇文成都和这具身体原来的主人是朋友,并且,按照高怀义的说法,这个宇文全也认识自己,那么,他为什么不来和自己打个照面呢?起码也可以拜托自己为宇文家在平原的生意保驾护航啊!
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成为了反贼吗?
这一点说不过去啊!难道宇文家就对大隋王朝忠心耿耿吗?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要和反贼做生意呢?
他没有这样做,显得很反常,事出反常必为妖,或许,这里面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和自己有关?他也要把这个秘密揪出来,高畅不允许任何无法掌控的东西在自己身边存在。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ahref=tart=_bnk推荐戴小楼兄的大作,风liu而不下流,大宋时代周刊/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