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和暧的吹来,杨嗣昌的心中却阵阵冷,明军的粮草已经吃完,只能杀马充饥,可是一万多匹马,支撑近三十万大军又能支撑多久,就是能支撑十天,半月,马匹吃完了又拿什么充饥。
如今唯一的生路就是西面的大山,元氏与高邑之间的山势只是太行山的余脉,军队要翻过去还是可以做到,即使翻过了这些山峰,到了太行山的深处,同样面临饥饿的问题,如果还有人能翻过太行山,照样会落入唐军手中,而那时士兵是否还有力气拿起手中的刀剑都很难说。
这条生路看起来可行,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死路,而且是将人活活拖死,杨嗣昌与众将相商后,最后还是打消了带兵进入山中的念头,再次试着进攻唐军的防线,这次是从东面治河上进攻,数千明军乘着得简陋的木筏,拼命的朝对岸划去。
对面唐军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了下来,打着木筏上,木筏马上就四散而开,筏上的明军全部落入河水,三月的河水还是冰凉彻骨,明军在河面上起伏挣扎,很快便手脚无力,朝底下沉去。
明军对东面的试探除了让治河多了数千具尸体外,依然是毫无所获,倒是有一些明军幸运的爬到了对岸,手脚却已是冰凉,除了当俘虏,没有别的选择。
到了被围困的第七天时,明军已有不少士兵绝望,军中虽然杀马充价。马肉粗糙难吃,士兵也只能分到一点点,许多士兵耐不住饥饿。半夜偷偷爬起来,向唐军投降。
唐军对于投降地明军都好吃好喝,第二天就让他们在壕沟的提坝上喊话。摧促明军投降。并在坝上架起了大锅。煮着香喷喷的土豆顿牛肉。
牛肉地香味自然不是马肉可以比,不但引得饿肚子的士兵饥肠露露,就是有足够马肉的军官也是狂咽口水,到了第八天,投降地明军就掀起了高峰,当天夜里。有数千士兵偷偷摸摸地到唐军阵地上投降,杨嗣昌气急败坏,指挥明军对投降地士兵追杀,依然无法阻止。许多士兵想到自己说不定也会走上这条路,不忍下手,到最后其实追杀进行不下去。
杨嗣昌无法,只得调集亲信人马对营帐紧紧看守,不许士兵走出营帐之外,才阻止了士兵大规模的投降,不过,杨嗣昌明白,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除非有援军到来,否则不用十天,这二十多万大军就会全部崩溃。
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福建,广东两省的人马上,每天只是例行公事的对唐军阵地冲击一番,盼望着援军赶快来到。
可是杨嗣昌能等,他手下的大将却不能等了,左良玉因为打先锋,他手下的人马损伤最严重,明军地伤亡有一半是他的部下,眼看此次已是必败的结局,左良玉和手下大将商量,决定投降。
明军被围的第十天夜里,左良玉派出自己地儿子左梦庚偷偷潜出了军中,向唐军投诚,并联络左部投降事宜,李鸿基听到左良玉要投降,大喜过望,此时福建,广东两省的援军已到了河南,若是明军还能坚守几天,唐军只能抽出一部分兵力阻击两省来的援军,会对这次围困大大增加了风险。
左良玉是官军中最强的一部,他若投降,明军三停中就去了一停,李鸿基亲自接见左梦庚,左梦庚见了李鸿基也是诚惶诚恐,远远的就跪下: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小人归归降来迟,还望皇上恕罪。
李鸿基亲自将左梦庚扶起:不迟,不迟,只要真心投效,朕决不会薄待尔等。
左梦庚又要拜下,李鸿基忙道:免礼,免礼,你说你是代表你父亲来降,可有这么一回事。
左梦庚道:回万岁,家父对万岁爷一直很是敬仰,以前虽然在明庭中,却并没有和万岁作对,如今被万岁亲领天兵围困,家父思来想去,这是天意要让家父成为万岁的臣子,只是家父所部人马十万之众,要一下子投靠万岁,怕引起万岁的误会,才让小人自己前来和万岁说明。
李鸿基虽然知道左良玉以前不敢和自己作对,决不是出于什么敬仰,只是为自保实力,此时却没必要揭穿:好,好,贤父子能够弃暗投明,朕欢迎的很,左卿家什么时候率队归降。
左梦庚却有点吞吞吐吐:家父手下有十万之众,不如皇上会如何如何安排
李鸿基身后的众将听到左良玉这个时候还想提条件,一个个都升起了怒气,宋献策在旁喝道:大胆,和万岁说话竟然敢讨价还价。
宋献策四尺的身高,加上头上大大的脑袋,只要听到过的人就能一眼看出来,左梦庚马上跪下:小人不敢,只是想知道万岁对我等如何安排,请万岁恕罪
李鸿基摆了摆手:不需如此,想知道自己以后去哪里也是人之常情吗,不知左卿家自己想做什么
左梦庚道:家父戎马一生,已厌倦了军中生活,只愿做一平常百姓即可,只是辖下的十万兄弟跟随家父南征北战已久,希望万岁爷能妥善安排,家父才能欣然向万岁投诚。
什么厌倦了军中生活,只愿做一平常百姓都是胡扯,谁会相信,不能也不会拿出后面的十万人马做筹码了,唐军自己才有十八万野战军,加上守备军和近卫军才五十万出头,要让这十万人全部当兵当然不可能,恐怕左良玉自己也不会相信。
左梦庚紧张万分,生怕唐皇就此答应让父亲做个普通百姓,这些年他们父子两人虽然积攒了不少财富。但对过惯了土皇帝生活地父子俩来说,没有权力,那比死了还要难受。只是此时左军其实也没什么好选择,如果等到饿不动了再投降,恐怕他们的家财也会保不住。不如此时卖个好价钱。唐皇如何说。他们也没有多大反抗的能力。
李鸿基笑道:左卿家南征北战。朕不会让如此一员良将白白闲置,这样,若左卿家来归,朕可以封他为五品地定远将军,手下挑选精锐,编置成一个整军。其余人等愿意回家的,朕每人赏十块银元,让他们回家,愿意继续当兵的。朕会将他们调到北方作守备军,在北方他们每人可以领到一百亩地,一头耕牛,二十枚银元作为安家费,如何。
左良玉作为大明地总兵,手下十万大军,到了唐军这里只能做一个五品地定远将军,手下也缩减成一万人,可以说是很坷克了。
左梦庚听到却长舒了一口气,皇帝没有开口胡乱许诺,那就是真心实意接纳他们父子,五品地将军地位虽然低了一点,可是唐军中现在最高的品级才二品,以后自然会升上去,左梦庚道:多谢万岁,如此家父可以无忧,军中的士兵也可无忧了。
李鸿基脸上也是露出了喜色:你以后也可以称微臣了,朕就封你为军中的六品骁骑上校,这个职位现在的刘芳亮,刘宗敏,马继光都做过,你可要好好努力。
李鸿基点得这几个人当中,刘芳亮已是唐军中的正二品大员,最小地马继光也是正四品的将军,皇帝如此说话,那是表示对他看重,左梦庚欣喜的道:微臣谢过万岁。
见左梦庚并没有在待遇上纠缠,李鸿基对他们父子俩还满意,起码算识时务:那今夜还要再辛苦爱卿一场了,回去让左爱卿作好准备,明晚就率部来归。
左梦庚谢恩后退了下去,重回到左良玉的军中,杨嗣昌对左良玉还是很器重,外围很大一部分由左部防守,别人不可以出去,左梦庚却能轻易进出。
左良玉退下后,宋献策道:万岁,明军冲不开我军地防线,有可能诈降,还望万岁明晚不要亲自去迎降军。
李鸿基虽然知道左良玉十有不会诈降,但也不得不防,自己确实没有必要冒险,点了点头:好,明天接降的任务就由宋爱卿来安排,不管他是真降还是诈降,都不能给明军可乘之机。
左梦庚回到明军后,将李鸿基的条件一说,左良玉虽然有遗憾,自己从一品的总兵就变成了五品的将军,但也知道唐军一个军非是明军一万人能比,他们的装备,花费,恐怕比明军五万人还要高,左良玉心中再无迟疑,第二天的晚餐,左良玉特意让士兵们全吃了一个饱,天刚黑,就向全军下达了向唐军投降的命令。
左部此刻已成了左良玉的私家军,听到主帅的话,左部的人没有一点骚乱,反而个个都高兴起来,到了深夜,左部全体突然拨营而起,向唐军阵地而去。
杨嗣昌得到回报,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连忙派人追问左良玉是何意,左良玉却将杨嗣昌派去的人全部扣下,不理不睬,继续朝唐军阵地而去。
杨嗣昌又惊又怒,知道左良玉肯定是要投降,他下令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郑崇俭四人,尽起其余十几万兵马,向左部杀来。
从元氏到高邑,大概有四十里,因要防备唐军的重炮,明军扎营的地方在两地的中部十里范围内,从营内到唐军阵地,大约有十五里的路程,行军需一个时辰,杨嗣昌领着大军追了十里才追上了左良玉部的尾巴。
此时左部的前锋离唐军只有一里多路了,左良玉只想悄悄的离开,如果他晚上突然对杨嗣昌起突击,未必不能将杨嗣昌击败,只是左良玉不想自己的部下再损伤,而唐军也不愿到手的几十万人自相残杀,两边都特意忽略了这个问题。
左良玉却没有想到杨嗣昌在人心慌乱的时候还会追杀自己,若两军交战,无论杨嗣昌是胜是败,他都会损失惨重,只是被逼了上来,左良玉也不能不迎战,他带人断后,亲自堵截杨嗣昌的追兵,并命令左梦庚赶快向唐军求援。
明军本来就士气低迷,听到左良玉叛乱的消息,士气更是降到了冰点,左部也好不到那里去,大家听到投降唐军,可以保命时,遇到了昔日袍泽的追杀,前面只有短短数里的距离,走过去就能活命,谁也没有心思留下来撕杀。
两边正所谓半斤对八两,谁也不比谁强,都是虚应故事,两军虽然纠缠在一起,却没有死多少人,左良玉放下心来,率着队伍边打边退。
宋献策已接了一部分左军出来,听到后面打了起来,心中却是不安,此时到了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在阴沟里翻船,因此不论左梦庚怎么请求,宋献策也不愿派兵。
现在是黑夜,若唐军失去了距离的优势,和明军绞在一起,火枪可没有大刀好用,虽然唐军也带有大刀,也没必要白白损失,不论左部是真降也好,假降也好,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相反,已进入唐军阵地的左军都被宋献策毫不客气的收剿了兵器,严密看守起来。
左梦庚气得大喊大叫,不过,他倒不敢对宋献策无礼,宋献策在唐军中算是第三号人物,得罪了他,以后他们父子在唐军中就要举步维艰了,他只能找李鸿基,希望皇帝能够派兵接应其余左部的人马出来。
李鸿基已得到了报告,毫不犹豫的摇头拒绝了左梦庚:宋爱卿此时所做没错,现在是黑夜,我军绝不能加入进去,否则分不清敌我,只能越混乱,于事无补,只有等着尔父自行脱离明军,我们才能对杨嗣昌部反击。
左梦庚是将门之子,刚才只是太过心急,此时听李鸿基这么一说,冷静下来也知道唐军此时绝不会介入,不过,他对宋献策如此对待已投降过来的左部官军不满,向李鸿基提出能不能还他们兵器,让众人归建。
李鸿基盯着左梦庚看了数眼,才道:此事天明之后,左卿家来归再说。
左梦庚刹那间冷汗迭出,知道皇帝还没有信任他们,他此时向皇帝要兵器,马上有作乱的嫌疑,骇得左梦庚在地上咚咚的磕起头来:万岁,臣父子一心归降,决无二心,请万岁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