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叫起的时候,皇帝问及此事,"翰林院中的生员、学士,于各国驻华使领场馆,都大有腹诽?是不是这样的?"
许乃钊老老实实的点点头,"是。"他说,"自咸丰二年起,皇上准许各国在京设立场馆,本是为两国彼此增益往来,联络办事,互通消息之用,各国公使自南省北来,先以民风民情未能稔熟,而未敢有行差踏错;越数载而下,则多有为人指摘处。臣想,若是能够早一日让各国人迁地为良,不但于民情恰然,多有裨益,于各国馆中,随员、眷属之安宁,亦大有好处。"
"文祥,你与这些外国人打交道最多,若是将各国使馆尽数迁移,你以为,可能得到对方的同意吗?"
"奴才兹事体大,容奴才与各国公使商谈之后,"
"也好,朕当年在山高水长召见英国来使的时候曾经说过,两国交往,当以尊重彼此为第一行事要务。使馆搬迁,也不好凭一家之言而定,总要双方融会贯通,互相包容才是的。"他说,"这件事你下去之后,召集各国使官,将朕的这番意思认真晓谕。"
"是。皇上以大公正之心待天下,更推恩域外,想来各国人感于圣意,自当遵命从事了。"
皇帝不置可否的一笑,"说旁的事情吧,翁心存的病,似乎越加严重了?你们知道吗?"
咸丰十年的十一月间,御驾回銮不久,翁心存因为哮喘发作,请假一月,朝廷自然是准了。临近新年的时候,又再续假一月,这一次皇帝有点担心起来,命太医院医正薛福成和李德山两个到翁府诊脉,当时诊脉的脉案写得很是简略:食少神倦,音哑气弱,竭力调治。
看文字,大有聊尽人事之意。用的药是生地、地骨皮、天门冬、麦冬,都是润肺清火的凉药,当然亦有人参、白术之类扶元气、健脾胃的补剂,但分量不重,无非点缀而已。
皇帝身子骨不是非常健旺,这数年以下,也略略识得一点药性了,特意招太医院二员到御前来问过,认为翁心存的病是本元已亏,但若是说危在旦夕,似乎未必。
这一次皇帝又问及此事,许乃钊心中升起一阵暖意。咸丰九年上演的一幕,只是针对朝中愈演愈烈的党争势头,不得已以重手处置,但事后不论是年节于翁府的封赏,还是对翁同书、翁同龢兄弟的使用,都可以看得出来,帝眷丝毫未衰。而自从翁心存患病以来,皇帝多次动问,亲自下旨给翁同书,赏假一月,在府中安心料理乃父病情,若有所需,即刻奏陈云云。心里很是为老友觉得庆幸,君恩如此,一旦不予,这生前身后之名,亦大可以想见了。
"臣日前到府中探望过,也问过太医院两位大人,均言,哮喘之疾,每到秋冬之际,发作频仍。等过年天气转暖,即可不药而愈。"
皇帝沉默了片刻。翁心存生病,固然是上了年纪,本源亏损,但和自己当年所行的酷烈手段,也未始丝毫无干。他仰起头来想了想,翁心存是几时死的,记不得很仔细,不过大约就是这一两年之内了。"翁心存国之重臣,患病府中,朕无一日不心中挂念。着大阿哥载澧,代朕到翁府探望。"
他想了想,翁心存府中规矩太大,大阿哥奉旨探望,老人一定会起身谢恩,到时候又要折腾,便又加了一句,"着翁心存不必行礼、谢恩。"
"皇上圣心恤怜老臣,想翁心存得旨之后,感戴天恩之下,病势当立见起色。"
"就这样吧。"皇帝摆手让众人跪安出去,紧接着,招袁甲三到了御前。行礼之后,皇帝说道,"朕已经命文祥和各国使官交涉,尽快在京中另外寻找一块基地,将使馆区尽数迁移出去‐‐也省的日后再有这种为中西民情不同而导致的变故发生。"
"是。皇上从善如流,臣不胜钦服。"
"这一次招你过来,是为咸丰七年,朕在江宁和你说过的事情。"皇帝问道,"你还记得朕曾经说过,待日后时机成熟,将于京中建立大学的话了吗?"
"圣上开千古未有之伟业,教化育人,泽被苍生,臣又岂敢有片刻或忘?"
"大学之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三年正科没有很大的分别,其实内中相去甚远。"说着话,他向惊羽摆摆手,女孩儿走到面墙而立的书橱前,取出钥匙打开,拿出一本折子来,"这是日前容闳所上的奏折,内中除了将他在美国多年来的所见所闻秉笔直录之外,为朕也很是提供了一条思路‐‐特别是西式大学的构建和组成‐‐朕命人誊录了一份,你带下去,认真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递牌子进来。"停了一下,他又说道,"若是愿意的话,和容闳就近商讨,也是可以的。"
"是。"袁甲三口中答应着,心中于皇帝说的关于让他和容闳就近商讨的话,很是不以为然。把折子捧在手中,御前不能容许他当场翻开来看,暂时放在一边,"至于建造大学的地址嘛,就选在东交民巷一带好了。那里衙门众多,而且与翰林院毗邻而居,日后学业相长,于彼此也都是大有益处的。"
"至于可以入选大学的生员嘛,一定要百中取一,千中取一的上上之才。特别是那些在天文、术数、舆地、语言文字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的,更是要不次捡拔,充任其间。力求在大学中,使之能够精益求精的更进一步,学成之后,为国所用。"
皇帝笑了一下,转而说道,"容闳这个人,你可与之有过往来?"
"这,臣听闻过此人之名,但并无深交。"
"他在美国求学多年,出国之前,又是在澳门的教会学校学习入门法理,故而行事之间,多有狂乱之言,不过,倒也不必以此为凭,心中先存了什么此人不可深交的念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皇帝带着解劝的语气说道,"朕知道,你是理学大家,持身方正,刚直可风。但大学之设,实在是千古未有的创举,很多细情,不要说是你,就是朕也如同雾里看花,触不到内中肌理。而难得有容闳这样,负笈而归国报效的忠悃之辈,又有外洋实际经验,在这件事上,正要靠其人的经验和阅历,以增你我君臣的见闻,更好让大学之设,能够顺应朕意,不使朝廷拨出的巨额差饷,落于空处。"
"皇上天语指授方略,更以千秋重任,交托仔肩,臣又岂敢为中西有别,而致荒怠政务。"袁甲三碰头答说,"臣下去之后,研习容大人所上奏折之外,将其中有所舛误之项,与之共同谋划,也就是了。"
"你也不必如此自谦。容闳不论年资,才学,均不及你。让他协助料理此事,只是看在他有真正的经验的基础上‐‐承办大学的差事,还是以你、翰林院等职司衙门为主,就让容闳从旁顾问,也就是了。"
皇帝这样说话,袁甲三才算放下心来。大学构建,是皇上一力推行,但对于下面承办其事的人,特别是对袁甲三这样,很能够知道大学建成之日,就是自己的清名播于四海的官员来说,分清楚其中主次,一来不至有政出多门之虞;二来也不愁日后叙功之时,不给自己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所以是一定要婉转砌词的问一个清楚明白的。皇帝自然也能够猜得出来,顺应人心的几句话,让袁甲三顿时心满意足起来。
君臣心照不宣的说了几句,袁甲三又再问道,"皇上,容大人任职总署衙门,咸丰九年的时候,更蒙皇上宠招,入值上书房,启沃几位阿哥的学业"
"这件事朕已经和文祥说过了,暂时免去他总署那边的差事,等大学建造的事情告一段落了,再让他照常入值。"
"是。"袁甲三把所有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不再多说,碰头而出。
回到翰林院(许乃钊入值军机处,袁甲三得以补了他翰林院掌院学士的位置),命听差沏上一杯酽茶,在茶烟飘荡中,展开誊录的容闳的奏折来看。
容闳的汉语不好,汉字表达倒还差强人意,不过令袁甲三很觉得头疼的是,容闳的汉字表述,多用白话,很少有公事往来,臣工奏折中所用的那种近乎繁琐和晦涩的文字,"大学本是西方所有,其用意在初等、中等教育开启民智之上,更增专进。臣所就读之马礼逊教会学校、赴美之后之孟松学校(当时的美国并无现今意义上的高中,孟松学校有点预备学校的意思)、耶鲁大学等,皆出于此意。"
"求学外邦,生活用度及往来交涉,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洒扫拂拭及冬令炽炭于炉,劈柴圣火诸多琐事亦一概自己动手。更时常外出务工,以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臣以为,此等家务活计,可籍以运动筋骨,流通血液,实健身之良法矣。若能于我天朝士子、生员中推而广之,除以上种种效用,更可收表里兼修之效也。"
"大学科目繁多,举凡天文、舆地,算学、化学等皆非同文馆中众多粗习皮毛可比。况若督理非人,教习充数,专精研习曾无一人,何得有杰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
"臣思,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故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容闳在折子中写道,"中国智能之士,何地蔑有,但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诗文贴扩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才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击长较短,断乎不能!职道之愚,当赶紧设立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各一所,为继起者规式。"
"臣流于域外多年,考其所为,学堂之等、入学之年,程课之序,与夫农工商兵莫不有学,往往与曲台之礼、周官之书,左氏公羊之传、管墨诸子之说相符。"有此得出结论,"盍见古圣人之道,大用大效,小用小效,文轨虽殊而莫能外也。"
容闳认为,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敢不悉心斟酌';,主张'保存国粹而讲求实业。';但是,要办理大学新务,采取'西学中用';,按照西方办大学的模式办起中国新式大学,就不得不依靠洋人之力。
若是说以上这些,袁甲三尚能勉强平心静气的阅看的话,接下来的话,就很让他觉得不能接受了,在折子中容闳写道,"必须遴选深通西学之员总理,把具体办学之权,完全委托洋人主管,委任洋人中心向天朝之人为总教习,其他体制结构、教育规章、奖惩制度、教员配备,以致待遇等种种方面,都要一体按照西洋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文字,在袁甲三之流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了!
若不是刚才在养心殿见驾的时候,提前为皇帝知会过其中违碍文字,袁甲三简直要第一时间提笔而书,攻讦容闳言语荒唐了。不过饶是如此,仍自觉得受不了,他一把将奏折合上,向外吩咐一声,"外面,有什么人在吗?"
"二叔,侄儿在。"门扉轻开,一个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应声而入,是袁甲三的侄儿,名叫袁保庆。
"笃臣,你到"袁甲三叫着侄儿的字,"到朝房去一次,请上书房教习容闳,用过午饭之后,屈驾到翰林院来一次,就说我有大学承办之事,要和他商谈。"
"是。"袁保庆是举人出身,不过始终没有取得功名,跟在叔叔身边,一来探究学问,二来也是为了熟悉官场,准备有朝一日,能够得了一个出身,好入仕为官。
用过午饭,休息片刻,容闳到了翰林院,这里他还是第一次来,由袁保庆领着路,进到袁甲三办公的朝房,行礼之后,奉上茶水,袁保庆在乃叔身后垂手肃立,随侍伺候,听两个人说话,"纯朴兄大才,老夫早有所闻,负笈异域,多年荣归,上年的时候,更蒙皇上器重,以皇子并宗室子弟,教育门下,着实令人赞服啊?"
容闳不善言辞,憨厚的笑一笑,没有说话,在袁甲三看来,竟似乎是将自己这一番溢美之词,尽数笑纳了?心中不免升腾起一阵火气:容某人好大的面子!
"看老兄奏折中所言,有'募请身为异国,心向天朝';之教习字样?"袁甲三复述了几句奏折上的话,问道,"请恕老夫无知,未曾思及能够有此一端。见纯朴兄文字,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怎么在老兄看来,洋人之中,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吗?"
"是。"容闳老老实实的说道,"卑职任职同文馆教习之时,与馆中所有的各国教习,多有往来,如英人波那根、法人查梅、美人博伊特、西人克诺尔斯等,初到天朝时,尚有人地两疏之感,十余载而下,便是连同眷属子女,也尽数带至中国‐‐不提以上数员,为皇上圣恩钦准,以多年教化之功,正式列入'缙绅录';;就是中华泱泱文物,千载传承而下,也绝不是西方各国,所能比拟。学生听闻,波那根、博伊特和克诺尔斯三人,更有心为自家子弟延请西席,授以制艺,有心让他们的儿子,走我朝正途。故而学生以为,这也是彼等一片仰慕之诚。虽是客卿之身,在我看,对我中华,倒比对他们本国还忠心些!"
哪有这回事?袁甲三在心里说。他是理学传家,真正以道学君子自命,中西之辨固然因为皇帝多年来推行新政,不敢行诸表面,但口虽不言,那种'目笑存之';的神态,在容闳看来也有些不大舒服。
只听袁甲三又问道,"那,老兄文中所言,让学子将生活琐事俱皆自己动手,甚或有学业之中,出外俭工者,这是何意?"
容闳给他解释了几句勤工俭学的含义,袁甲三大大的愣住了:"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照老兄这样说来,大学所有生员,朝廷只负教授之责,除此之外,竟是丝毫不予管理了?简直荒谬!"
容闳给他骂得期期艾艾的抬不起头来,有心反驳,彼此官职相去太远,嗫嚅了几声说道,"倒也并非如前辈所言,以学生而言,苦自然是苦一点,但也可收到强健身心之效的。"
"美国之地,贫瘠已久,顾不得学生生活,也还罢了。我天朝何物不有?又如何能够做出这般有辱斯文的举动?"袁甲三也觉得自己的语气有些伤人太过,放缓了声调说道,"至于你在文中所说的,生员招考,先要选择于技法、西学略有根基之人,充盈其中,只是不知道,可已有定见?这通晓西学的生员,又当到何处去觅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