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农就算你代表百姓呼声又能怎样。遥想前朝鸿儒何心隐当年被官府逮捕后湖广、江西等地自前往官府为其请命的士子不计其数。那些士子中有不少人甚至与何心隐都未曾谋面。然而他们却敢冒着得罪官府的风险毅然挺身而出为其向朝廷讨公道。可现如今中华朝的士子表现又是如何?各地数十名夫子在朝廷的施压下被无故开除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学子却像是什么都没生似地无动于衷。可见而今世风有多么势利人心有多么腐坏。在此‘利’字当头风气下就连东林党也是靠江南诸商会才取得了而今在国会的地位。如果没有江南诸商会的支持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倾听东林的呼声。而那些被辞退的夫子都曾写过评击商会的文章。试问商会在这件事上会支持东林的决定吗?如果他们真值得你信任在如此清晰的事实面前也就不会附和文教部的指令将私立学校的一些夫子一并辞退了。”听完王夫之的决心顾炎武一针见血地点穿道。
眼见顾炎武说得如此明了王夫之只得沉吟了一声坦言道:“宁人你说得没错。不可否认在朝廷于商会的面前儒林确实显得弱小。正如这次各地学院之所以反应没有当年强烈那是因为他们不比前朝的贡生就算考不取功名至少还可以享受朝廷的奉养无须为自己的生计忧心。现在对于那些家境并不好的学子来说除了读书更多的时候得为自己日后的前途做考虑。至于实业学校的学子那就更受商会的影响对儒林的号召视而不见甚至还相当抵触。因此现今的儒林已难有十数年前那种为求义理而一呼百应的盛景了。”
“既然知道儒林势弱而农你身为东林魁难道不应该担起复兴大任吗。但你现在却总是步步退让。”顾炎武不满地责难道。
“我确实想复兴儒林。但儒学想要恢复前朝一门独大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现今的中华朝各种学派各领风骚俨然是一派诸子百家的景象。这其中也包括了宁人你从欧洲带来的西学。我们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要求天下人一言一行均以儒家的教条为准绳。更不能以‘尊者’、‘贤者’派头强行命令他派同我们‘一鼻孔出气’。宁人你不是也在你的《西行录》中称西洋的议会贵在尊重?”王夫之跟着辩驳道。
“尊重与退避是两回事。西洋的议会固然互相尊重各自的歧义但这一切都是以与统治者对抗为原则的。但我朝的议会没有这个传统。小到地方县议会大到上下国会除了谈钱还是谈钱。为此互相扎压暗中贿赂之事络绎不觉。因此惟有让国会议员明白自身义务提高自身修养才是能真正作到互相尊重。这需要儒林对议员进行教化。然而如今的东林却同样受困于商会的摆布之下一再地退让。这样下去东林迟早会被奸佞、财阀赶出国会东林精神也会随之荡然无存。”顾炎武义正词严的说道:“此次的事件表面上看似乎是文教部但追其本源却是奸佞之徒在妄图借此封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而农这是事关是非黑白的重大问题我们绝对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皇帝、官僚们的身上。”
“宁人我同你一样也认为我等做事不应该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帝王身上。历代的教训都已证明帝王的支持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一味地依靠皇权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最终也只是砂子砌成的塔一个浪头就能让它烟消云散。因为皇帝能给你一切同样也能收回一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去争取。但如何去争取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作为东林魁我不可能像杨光先他们那样以各种崇高的名义做一些往顾法纪的事。那样的话只会让东林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一点宁人你经历过庚寅事变应该比我更清楚。”王夫之神情肃然地说道。
听完王夫之的这番称述顾炎武低头思略了一番最终叹了口气道:“而农你在做一件希望渺茫的事。”
“宁人你也在走一条无人应和的道路。”王夫之微笑着回应道。
语罢两人不禁相视着会心一笑。对于中华朝的士大夫们来说他们所遇到的情况是他们的先辈所从来没有碰见过的。圣人在书本上既没有记载也没有应对的对策。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沉浮后儒林虽尚在摸索当中却已看清了自身在皇权面前的脆弱。或许对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明白这一点已经足够了。因为惟有看清自身的弱小与皇权的不确定性才会觉得害怕才会不再将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断做着斗争。虽然许多理论都还尚未成熟意识还尚且模糊。但只要知道在皇权、在官僚体系面前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之后的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就顾炎武与王夫之来说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认识。因此就算拥有相似的目标两人依旧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却见顾炎武跟着便欣然开口道:“而农我知道你是不会越雷池半步的。同样我也不会迎合朝廷。我答应你我不会参加杨光先他们。但我也不会离开这间茅庐。我会继续就这次的事件在报纸上表相应的文章。直到朝廷给出一个公道的说法。”
“好吧。我尊重顾兄你的决定。那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王夫之点头应和道。他知道这已是顾炎武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了。至少有了顾炎武如此表态他就不怕杨光先等人闹出更大的事端来。不可否认对于王夫之来说有时候来自东林党内部的压力原比他的政敌更让他觉得头痛。好在经过刚才一番唇枪舌战之后自己今天总算是没白来。为了缓和先前略带紧张的气氛王夫之随即便转了个话题打趣道:“听说你前些日子刚将从欧洲带来的书籍翻译完。看来宁人你次这也算是捎带着给自己放假呢。”
“是啊这些可是花费了我五年的心血呢。”顾炎武抚摩着一旁整齐摆放的一叠书本略带自豪的说道。
“联系出版社了吗?我有几个开书馆的好友对这方面书比较感兴趣。”王夫之关切的问道。他知道顾炎武的名气虽响可脾气更臭之前因为出书的事已经得罪了好几个出版业的老板。想来这一次出版又得废一通心思了。
“而农谢谢你的好意。不过这几册书已经有人定了。”顾炎武开心地摆手道。
“有人定了?”王夫之微微吃惊道。但一想到顾炎武在儒林的声望又觉得不足为奇。于是当下便点头祝贺道:“那真是太好了。书都翻译完了宁人你接下来有何打算呢?不如还是来三湘书院做专职夫子吧。学生们都十分推崇你的讲课。”
“而农你的盛情邀请我在此心领了。不过我还是习惯留在家乡写书。有太多的东西想要写出却总觉得时间不够呢。”顾炎武抚摩着胡须憨笑道:“老实说我之前还做过编撰《明史》的打算。”
“《明史》?你是说你想修《明史》?”王夫之微皱起了眉头问道。就他本人看来顾炎武以平民的身份编写《明史》终究是有那么一些不妥。毕竟历史上以私人身份编写史籍的人多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王夫之实在不愿意看到顾炎武去碰那个雷区。
然而顾炎武本人却像是并没有想太多的样子。却见他跃跃欲试地说道:“大明朝已经离开我们将近十年了。可当今朝廷至今都没有编写《明史》。我不知道女皇是怎么想的。不过明朝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回忆反思。所以它的历史绝对会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精彩。”
“可是宁人据我所知朝廷并没有忘记编写《明史》的事。据说内务部就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负责编写《明史》、皇历等等事务。只不过至今都没有完成罢了。”王夫之想了一下提醒道。希望能借这个内部消息来让顾炎武放弃修史的念头。
可顾炎武却毫不在意的嘲弄道:“哦朝廷也在修《明史》吗。不知那些史官会如何记述女皇当年在新安等地的行径呢。”
正如顾炎武所言对于《明史》遍修小组来说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记述崇祯朝的历史了。毫无疑问在这段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屈辱、传奇、乃至忌讳。对作者们来说这既充满着魅力同时又隐藏着危机。毕竟修史特别是修前朝的史历来都是一桩敏感的工作。谁都不想因为一个不经意的错误而得罪当今圣上甚至还会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不过比起小组中多数诚惶诚恐的组员来说有一个人却始终表现得十分坦然他便是陈贞慧。作为小组中最为特殊的组员陈贞慧在玄武湖畔的这座山庄已经呆了足足十年。十年来他从未走出过山庄亦很少与外界通信。事实上这座山庄内软禁着包括陈贞慧在内的数十名特殊的犯人。他们中有象陈贞慧那样当年参加庚寅事变的骨干分子有在清庭担任高官的汉奸或是一些满族的文官。零零总总之下这些人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很有才华。只不过这些才华当初并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罢了。因此中华朝这才把这些人软禁在了这座山明水秀的庄园之中让他们在此清净之地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顺便为朝廷编写《明史》整理古籍。
逃过死罪让山庄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对中华朝都心存感恩在多年的工作中自然也是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但也有一些顽固不化者至今都在对过去的失败耿耿与怀。不过无论这些人抱着什么样的想法他们都得在此为朝廷挥余热。这一点陈贞慧亦不能例外。此刻的他就正与几个《明史》主编向前来视察工作进展的相陈邦彦与内务尚书黄宗羲献上刚刚修订完毕的《明史》草稿。
只见坐在太师椅上的黄宗羲一边仔细翻看着草稿一边眉头则逐渐地拧了起来。却见他指最后几页以不悦的声调责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孝昭元年?本官不记得前明有这个年号。这是谁写的!”
“回大人这…这…这小人也不知啊。”被吓得两腿软的冯铨连连告罪道。此人曾经是臭名昭著的阉党后来又投靠了满清。若非他当年在明军进驻北京城时及时地将一保存完好的资料上缴朝廷。这位冯大人的脑袋可能早就被挂在北京城头了。由于名声不佳冯铨起先在山庄里可谓是受尽了白眼。不过他最终还是凭借着其一贯阿谀奉承的作风博得了看守的一致好评。成为了认真改造的标兵人物。
“大人明鉴吾等确实不知此事。”曾经在中华门大摇大摆着抄没中华交易所的何腾蛟跟着跪地解释道:“这段是陈贞慧编写的他倒是曾经用过此伪年号。后被吾等现后便及时更改了回来。难道是…”说到这里何腾蛟连忙回头看了看身旁若无其事的陈贞慧惊叫道:“是你一定是你趁我等不注意又把年号给改了回来。”
“不错年号就是我改的。”陈贞慧爽快的承认道。但他却并没有像冯铨与何腾蛟两人那般跪下。却见他跨步上前振振有辞道:“孝昭不是伪年号。当年隆武爷驾崩后娘娘与列位大人就已经为即将登基的太子殿下拟订好了年号即孝昭。既然当时尚未禅让当然应该使用孝昭做年号。”
“笑话哪儿有皇帝都没登基倒先用上年号的。”黄宗羲把书一合冷笑道。
“那还不是因为某些人‘清君侧’的缘故。”陈贞慧毫不畏惧的冷哼道。他的这一举动着实让一旁的冯、何二人冷汗直冒。此刻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后悔起带这个麻烦来了。
“怎么?陈居士至今都对十年前的事耿耿与怀吗?”黄宗羲眉毛一挑反问道。说实话他对陈贞慧一向就不抱好感。若非当年女皇许他留下性命看中华朝如何展。相信凡是那次被扣留在金銮殿的文武官员都不会放过他。
可谁知陈贞慧却跟着登鼻子上脸道:“贞慧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如果尚书大人对此不满意大可您自己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