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又开始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潮湿,雾气浓重,忽然想到又是一年秋季。
上海的秋天往往就是来的这么突然,昨天单衣还嫌热,可是一转眼,寒气却悄悄地侵入肌肤,不知什么时候,冬天也将近了。
无聊地望着窗外,街灯朦朦胧胧地浸润在一团白色光球里,行人行色匆匆,顶着稠密的小雨趟水往家里赶。浓重的雾气罩在视线远处,所有的景物忽然感觉非常不真实,犹如看到过的一个电影片段。
万家灯火一盏盏亮起,有黄色,有白色,偶尔还能看到犹如舞厅那种旋转的彩色灯光在闪动。每个窗口后都在上演一幕真实的人生剧目。天上传来飞机的轰鸣。家离飞机场很近,这种每隔一段时间就响起的轰鸣,在刚开始搬进来的时候几乎让我崩溃,可是现在,我已经麻木了,有时反而在想,是开往哪里的航班呢?也许对飞机上的有些人来说,人生刚刚开始最精彩的部分,真的祝福他们。
小狗土土在脚下蜷缩成一团,热乎乎的卷毛使我的脚很温暖,这是一种家的味道,一种心灵的温暖。隔壁人家在炒菜吧,带着辣味的油香气传了过来,楼板上面还有哗哗的水声。所有这些,让独自坐在电脑前的我感觉不是那么孤单。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一样非常简单,或者说从来不曾注意到过的东西、情景会忽然触动心灵,会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散发出来的温暖和温情。
记得少年时代,独自到上海来求学,父母在外地,长江边一座重工业江城。
以前在父母身边时,总嫌弃那里的天不是蓝色,老是灰蒙蒙的,城市上空笼罩着散不尽的工业烟尘,搞得新买的白球鞋一天就可以脏得变灰色。可是等到第一年的暑假,好不容易坐着大江轮,慢慢驶近码头靠岸时,那些冒着白烟灰烟高耸的烟囱,我以前最憎恨的东西,忽然变得如此亲切,甚至一根根数过去,把那副情景深深铭记在心里。
浑黄的江水在船身边激涌,横向靠码头的轮船因为加大马力船身抖得厉害,那一刻,我的心也在抖,远远看见码头上人群里已经等着的母亲,忽然,我的眼泪就流了出来,又赶紧背过身子悄悄擦掉。
还有一次,也是暑假返回家乡,买了上海很多而家乡那边根本不见卖的荔枝,坐了三天的轮船,看着那盒荔枝慢慢由鲜红色变得发黑,心里一直在担心父母吃不到新鲜美味。捧着荔枝下船时,接我的母亲看到荔枝轻轻说了句,傻孩子,这么热的天,这东西放不久,何必带呢,人回来就好了。那一刻,我忽然很想哭。少年的我木讷不善于表达自己,本想告诉母亲,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可我只是傻傻地捧着荔枝,对母亲说,我们快点回去吃掉吧。
现在回想起来,忽然觉得自己好傻,真傻。但是这份心自己却永远记得,直到这么多年后还后悔。其实我想说的是,鲜红的荔枝就像我的心,因为想念家人而等待而慢慢枯萎。
那些求学的日子,与家人分开的日子,最需要温暖的日子,我都是几乎浸在图书馆里长大的,甚至还因为一直泡在图书馆里被老师惊讶喜爱而成为图书馆的管理员。那些散发着淡淡霉味的书,成为我寂寞的、远离家乡的日子里的最好伙伴。
一架架的书,各种书,忘记不了那种味道,有点霉味,带着淡淡的木头香。有些书因为长时间没人借阅,张张纸片都粘在了一起。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一张张揭开这些沾在一起的纸页,放在管理台上吹吹风,然后再把它们放回书架。
做图书馆管理员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可以随意把各种书带回宿舍看,这是我的特权,也是我的报酬。宿舍有关灯时间,记得是十点。我经常想看一本书放不下,于是悄悄溜出宿舍。隔壁有家大医院,急诊间彻夜灯火通明。我就坐在急诊间的椅子上,就着明亮的灯光,闻着扑鼻的药味,有时甚至是血腥味,在嘈杂声中,把喜欢的书一本本看完。
那时最爱便是《飘》,这本书也是图书馆里借阅最频繁的书,是每个女学生的最爱,可是只有一本。我记得我好象反复看过几十遍。最经常的情景是,有人来借阅《飘》,我呆着脸说对不起,借掉了。其实那本书正躺在高高的管理台后的桌面上,我正看着呢!这算是我一个小小的花招。只有要好的女同学,我才会说实话,没关系,你晚上过来拿吧。想到这个,现在都忍不住偷笑,那时那么木讷、说一句谎话就脸红的我也会玩这种把戏啊!
看了又看,还跟同寝室的女同学讨论里面的情节,《飘》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小说,甚至把生活费一点点省下来,只为了去大光明电影院看引进的原版电影。好贵的票,记得当时好象是十块不到点,几乎就是从牙齿缝里省下的,我当时一个月生活费才六十块呢。电影长达三个小时左右,看得我如痴如醉。克拉克盖博演的白瑞德,费雯丽演的斯佳丽特,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记得。
现在我收藏了两种版本的《飘》,还有原版电影珍藏版,可奇怪的是,再看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看得魂不守舍的感觉,那种感动得要哭的感觉,那种深刻感觉到生离死别、那种战争带来的残酷感觉。
只有那时,才是真正的心灵震撼,也是记忆中珍藏的东西。
越扯越远,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随笔吧,就是这样一种文字。
2008111(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