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走马荐贤
徐庶为人忠直坦诚、孝敬亲尊,虽然徐母在信中只字未提她身处危险的境地,但此刻徐庶所效力的徐州军团正在与徐母所居住的江东军团作战,徐庶不得不深深地为自己的母亲担忧起来。tsw
方寸大乱的徐庶,在反复思量了数日之后,终于决定以身救母,于是他留下了一封书信给刘备,趁着夜色悄然离去。
“庶本欲与玄德公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南下侍养老母,颐养天年!”刘备得知徐庶离去后,大惊失色,待他看到徐庶留下的书信,也只得无奈地叹气。
关羽在一旁板着脸生气,大声道:“大哥,徐元直背信弃义,分明是见周瑜势大,去投他了。待我骑上赤兔马,追他回来!”
刘备忙拉住关羽道:“云长,万万不得莽撞!元直已经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若不是有他在,徐州的各项事务焉能开展得如此顺利?唉~~元直乃旷世奇才,怪只怪我不能给他完全施展才华的空间,委屈了他呀。”
关羽闻言也只得作罢,这时,突听帐外一阵马蹄声响,徐庶一挑门帘,大步走了进来。
刘备以为徐庶是改变了心意,不由得大喜,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拉住徐庶的手道:“元直,你~你回来了~~”
徐庶的神情颇为不忍,望着刘备那殷切的眼神,他几乎没有勇气再次离去。徐庶低沉着嗓子对刘备道:“将军,庶无奈离去,实为担忧高龄老母的安危。人生在世,当以孝为先,还请将军见谅。然庶又觉得将军身边缺少出谋划策之人,在路上突然想到几人,特回来推荐给将军。”
刘备紧紧握着徐庶的手,用力摇了摇,感动地道:“真是让元直劳神了。不知你推荐何人?”
徐庶想了想,回道:“本来最佳人选是我的至交好友诸葛孔明,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将军若是得他相助,取天下不是难事矣。”
刘备喜道:“如此甚好!不知这位诸葛先生现在何处?”
徐庶叹气道:“他本在隆中隐居,不问世事,外人也很少知道他。不知为何,家母的信中提及在秣陵与他为邻,他是何时迁居到了江东,为何要迁居,我却是一点也不知情。”
刘备忙将眼中闪过的失望隐藏起来,脸上浮出几丝笑容,道:“他既到了江东,如未被周瑜所用,元直尚可说服他前来徐州。”
徐庶又叹道:“将军不了解诸葛孔明。才华横溢之人必有其清高的一面。欲请出此人,非得将军亲自登门不可。”
刘备方才叹气道:“唉~~他已到了江东,我是鞭长莫及呀。”
徐庶回道:“将军莫急,庶已想到一人,才华不输于诸葛孔明。司马徽先生曾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卧龙便是诸葛孔明,另一人便是凤雏了。”
刘备眼中精光四射,转沮丧为欣喜道:“元直快说,这凤雏究竟是谁?”
徐庶道:“凤雏真名庞统,字士元。乃是荆州襄阳人氏,与庶亦为好友,此人虽其貌不扬,然办事精干,机智百出,胸有安邦定国之策,士元曾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足可襄助将军实现抱负。”
徐庶走后,刘备依依不舍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直到尘烟散尽,方转过头对关羽和张飞,挤出几滴眼泪,道:“二弟、三弟,元直的到来,使我如鱼得水,元直的离去,如同断我臂膀。痛心啊……”
张飞安慰刘备道:“大哥请勿伤心,我和二哥会一直跟随你,至死不渝。方才元直不是推荐了庞士元嘛,大哥不如早些行动,抢先将他请到徐州来。”
刘备叹道:“元直方才也说了,庞士元行踪飘忽不定,且襄阳现在也落入了曹操的手中,想要寻到他,困难重重啊。”
张飞眼睛一转,建议道:“大哥勿忧,可派人前往许都,请车骑将军董承安排人手前往襄阳,名为劳军,暗中寻找庞士元,如此可避过曹操的耳目,如何?”
刘备转忧为喜,道:“翼德果有智谋!此法甚好。董将军为董贵妃的父亲,深得天子器重,最近数月间,他多次派人来徐州联络我,刻意结交之意非常明显。请他帮这个忙确是恰当不过。我即刻便让宪和去安排。”
将徐母偷偷地“请”到秣陵来本是周瑜的主意,他知道历史上的徐庶就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掳而被迫离开刘备,后来在曹魏做官。故此周瑜也学了回曹操,派精武卫的人寻找到徐母,然后想尽办法将她运到了秣陵,与诸葛亮为邻,并好生款待。徐母一个孤弱老者,自是没有办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地发现江东不同于荆州的气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吏治清明,经济繁荣,这才慢慢地打消了对周瑜的敌意。至于那封信,自然也是周瑜命人模仿徐母的笔迹书写的。
周瑜得知徐庶南下到了秣陵的消息后,因忙于和曹操的战事,暂时无法亲自去见徐庶,便委派张昭、孙乾等人和徐庶接触,最好能说动他投入江东集团。
徐庶总要生活,需要一份俸禄,虽然他对周瑜的做法很有意见,但见自己的母亲已经坦然接受了在秣陵的生活,他也就随之而接受了。加上素有盛名的张昭屡屡相邀,又见到藏书院的几位名师、数千学子,徐庶便答应入仕。
不过徐庶选择的是一个闲职--藏书院编修,负责将郑玄、管宁等人的日常言论记录在册,将他们编撰的书籍草稿编修成书,再交到印书坊出版成册。
对于徐庶而言,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不会加入周瑜的智囊团,与刘备为敌。成为藏书院编修,可以接触到几位当世的经学大儒,还可以做自己的学问,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徐庶年轻时最喜欢的是仗剑行走江湖。
过了一段时间,徐庶将诸葛亮也拉进了藏书院,成为另一名编修,两位好友时常切磋,脱身于俗世之外,日子过得倒也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