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丘吉尔口中“人类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世界力量的聚会”安排在德黑兰完全是出自斯大林的旨意。事实上在此之前,按照丘吉尔的意思竟然美、苏、英三国的外长于1943年的秋季已经在莫斯科表了《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确立了要将战争进行到德国彻底失败和无条件投降为止,如果轴心国有媾和企图,同盟国只必须互相通报和协商的原则,那么这三大代表正义的巨头的会晤地点便不妨放在开罗、巴格达,甚至可以在阿拉伯的沙漠里架上三顶帐篷。
但是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斯大林的明确反对,他坚持将伊朗都德黑兰这座位于苏联和西方势力范围交界处的城市作为领袖们的角斗场,而公开的理由是便于他就近指挥动辄投入百万大军的苏德战场,尤其是在苏联红军全线越过第聂伯河,在日托米尔方向遭遇到曼斯坦因麾下以曼陀菲尔为的新锐装甲集群的反击之时。
但是事实上熬过了基辅、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早些最艰难时刻的斯大林早已对这些战线之上的小小起伏司空见惯,虽然在1943年苏联面临着开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人力枯竭和粮食危机。但是随着反攻的继续,苏联版图上最主要的产粮区—乌克兰正逐步重新归入莫斯科的掌中,而在解放区,苏联红军更以比德国人更为野蛮的方式搜刮着青壮人口,因此斯大林甚至愿意相信根本不需要西方盟国开辟第二战场,苏联红军也可以独力将坦克开到英吉利海峡的岸边。
但是这样的想法终究不过是一个华丽的想象而已,虽然斯大林不畏惧一个人的战斗,但是在关于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上他还是希望在局势“明了化之”前先在自己的地盘上把基调先定下来。而德黑兰在斯大林的眼中自然是最合适的地点。因为虽然名义上这座城市还在苏联和英队的共同控制之下,但事实上随着德国陆军的兵锋止步在高加索的群山之间,英国陆军原先部署在伊朗高原之上的庞大兵力已经逐步抽调到北非和地中海方向去了。
英国陆军部署在伊朗的兵力曾在1942年底达到过一个巅峰。当时编组为“伊朗—伊拉克”军团的英国陆军一度下辖2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有2个英国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3个印度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以及两个由波兰难民组成的步兵师。如果德国陆军a集团军群越过高加索的话,西方盟军还准备动员伊朗的9个步兵师,以及数量不多的伊拉克军队。
但是英国人终究没有机会在伊朗高原与德国山地步兵一较高下。而随着地中海战线上英美盟军由守转攻,最终在意大利半岛陷入僵持状态。集结在伊朗的英国陆军重兵集群不断抽调到北非,曾经枕戈待旦的“伊朗—伊拉克”军团再次成为一支在中东地区维持交通和治安的后备军。甚至连这个工作早已不负“日不落帝国”强盛的英国人也要向美国人求助。
而与喜欢把一切交给军队的苏联人不同,美国人在伊朗除了少数的工兵和军事顾问团之外,华盛顿在协助伊朗扩建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修复现有的公路,修建新的公路和机场,并改造纵贯伊朗铁路的工作上更多的借助民间的力量。因此尽管苏联红军在伊朗这个次要方面上部署的兵力远比不上纵横数千公里的正面战场,但却是伊朗高原上此刻最为强悍的军事力量。
而在整个德黑兰会议期间,虽然理论上会议安全工作应该由东道主—伊朗方面全权负责。但是显然没有一个与会国家会完全放心的把自己国家元的安全交给那些波斯人。而根据苏联方面的情报,柏林方面早在1943年9月份便通过安插在西方情报系统内的“鼹鼠”获得了会议的准确时间和地点。而被称为“欧洲最危险男人”的党卫军上校—斯科尔兹内在成功营救墨索里尼之后再出操刀,制定了一系列铤而走险的刺杀计划。
几批精锐的德国伞兵奉命潜入伊朗境内,这些隶属于第5o2战斗营的特种兵除了擅长游泳、跳伞和掌握两到三门外语之外还携带了大量用金银装饰的古董火枪和刀剑。据说伊朗南部的山民对这些玩意颇为痴迷,宣称只要德国人能提供这些收藏品,他们便将全力予以配合。
但是永远不会有人把古董看得比生命还重,面对着苏联驻伊朗的谍报机构和苏军情报总局的压力,伊朗秘密警察搜捕了15o多名德国间谍及其伊朗同谋。而从机场到苏联大使馆的7公里路程之上,苏联内务部一个团和一批便衣警卫也在德黑兰市中心的街道上拉起了警戒线。而在那些带有顶篷的军车内苏联人还埋伏着一支强大的预备队。
为确保领袖的安全,约有3oo名苏联警卫人员先期抵达伊朗。同行的还有斯大林的私人警卫,以及厨师、服务员和司机等。斯大林的司机是自己驱车赶到德黑兰的。经过3oo公里的跋涉之后,来自苏联领导人特种车队的1o辆汽车驶入了德黑兰市内,这些车包括特制防弹车“帕卡德”、“林肯”、“吉斯-1o1”和“卡迪拉克”。
而斯大林下榻的苏联大使馆安全保卫工作更是作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除了有过2oo名苏军冲锋枪手在外围实行警戒之外。整个德黑兰会议期间,所有的饮用水也是是用槽车从山中运来的,甚至没人知道运水车队下次会怎么走。如此周密的安排最终使得远道而来的罗斯福也拒绝了入住礼萨巴列维国王的宫殿,而是选择了搬到苏联大使馆之内。这么作的目的当然并非只是单纯的借光,事实上以美国当时依旧雄踞世界的资源,完全有能力为自己的领袖布置一个绝对安全的住所。
在1943年11月28日下午罗斯福搬入苏联大使馆后的15分钟后,斯大林便放下所谓的领袖威仪,赶在第一次会议开始之前跑来与“客人”寒暄“几句”。在长达45分钟的寒暄之中,事实上德黑兰会议的主要议题便已经在另一个所谓的“巨头”到来之前讨论完毕了。而随着会议正式开始,被推选为会议主席的罗斯福先为大会定下了一个基调—由参谋长们去讨论军事战略方面的悬案,而他和斯大林以及丘吉尔三人则专心去讨论战后问题。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倡议,事实上在轴心国还没有完全崩溃的情况下,不讨论事实的战略问题,所有有关战后的讨论都可以归入扯淡一类。
虽然在“百万兵力俱乐部”之中英国相丘吉尔的地位可以算是三人之中最低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这种折冲俎樽的场合之中大展拳脚。他依旧夸大德国在大西洋沿岸的防御力量,而一向重视海上军力建设的英、美盟军却缺乏足够的登陆艇去跨越那最窄处不过34公里的海峡。当然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在“霸王”计划的最后准备工作尚在进行时,盟军自然不应该闲着没事干吧?
于是丘吉尔抛出一个自以为聪明的战略计划,利用英、美盟军集结于地中海地区的二十几个师在爱琴海和巴尔干地区开辟一条新的战线。在这个方向上海运的瓶颈和德国人的防御似乎都已经化为了浮云。当然丘吉尔为自己这个早已老调重弹了多次的“地中海战略”加入了新的元素。
先随着德国在东线、特别是苏德战场南部乌克兰战线上的崩溃已经足以令长期以来一直对苏联虎视眈眈的土耳其认清形势,站到盟军这一边来。显然除了获取包括阿菲翁-卡拉希萨尔港在内的土耳其海、空军基地之外,一向惯于让盟友流血的英国人还盘算可以把土耳其国内那几十个师重返他们先祖曾经征服过数百年的巴尔干群山之间。
而另一支为丘吉尔所看重的巴尔干盟军则是此时已经成为了南斯拉夫临时政府脑的铁托元及其麾下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事实上英国在南斯拉夫支持其地方势力的活动早在1941年便已经开始。不过直到1943年9月,伦敦方面似乎向看清楚纷乱的南斯拉夫各山头之间谁才是真正的“潜力股”。而之前所有的援助物资基本上都落到了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手下那群“切特尼克”的手中。
不过丘吉尔似乎并不介意自己之前的失算,也主观的认定铁托本人也同样不会介意。有了土耳其和南斯拉夫人民军这两支实力不俗的地面力量加入,丘吉尔似乎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出动不多的英、美盟军在希腊或者达尔马提亚沿海登陆,整个第三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便将土崩瓦解。
面对丘吉尔高涨的热情,罗斯福却显得很冷静。在斯大林对丘吉尔的长篇大论只抱以微笑的时候,罗斯福不得不提出他自己的反对意见—他认为土耳其不会直接参战。不过丘吉尔似乎并没有从对方的语气中听出那些不满的情绪,于是他大言不惭的回答道:“土耳其人不至于头脑昏到拒绝参战的地步”。此时的罗斯福只能说,要是他处在土耳其总统的地位,在他的军队能得到大量装备以前,他就会拒绝作战,而给土耳其军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将会大大干扰“霸王”计划的实施。
第一天的会议最终竟在英、美这一对传统盟友的争吵之中结束了。而斯大林却始终保持着那莫测高深的微笑。以至于有人甚至猜测抵达德黑兰的不过是一个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替身。但是在晚间由美国方面主办的晚宴之上,到话题转到对战后欧洲的处理问题之上时。罗斯福、丘吉尔两人都急于想听斯大林的意见,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听到斯大林的高谈阔论。显然这代表了斯大林对这次会议所奉行的基调—英、美如何开辟第二战场已经不再重要了,但是在战后欧洲的处理问题上所有的方案却必须经过苏联的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