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频 女频 书库 看漫画 看电影
搜索
今日热搜

第六十六章 紫禁黄昏(五)

作者:面条2008 字数:7926 更新:2023-01-28 08:37:12

光绪二十二年秋,深处漩涡中心的京城,在经历了北地拳民变乱和整顿吏治的风波后,愈发显得复杂而动荡。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波未平,另一场更大的风波已经猝然而至。

事情的起因,从根子上说还是和北地拳民变乱有关。今夏山东直隶等地拳民起事,光绪虽然采取强力手段,罢免官员调集军队迅速平息了变乱,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但是与西方各国的交涉却迟迟没有取得进展。双方谈谈停停,从津门一直谈到京城,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北地拳民变乱被迅速平息后,谈判双方心态的变化。

大清这一边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一个拖字。大清国力衰弱,实在没有和洋人硬抗的本钱,可也断然没有任由洋人摆布的道理,既然事态已经得到了控制,让洋人找不到武力干涉的借口,所以干脆与洋人玩起了大清官场最出名的水磨功夫。当然洋人也不是傻子,要磨的圆润,其中还是很有技巧的。此前在津门,无论是在与西方各国正式谈判的场合,还是私下里与英国公使欧格讷密谈,光绪都巧妙的扔出俄国熊老毛子这个挡箭牌,其意无非就是合纵连横,静观西方各国内部因利益取舍不同出现罅隙,从而借机为大清多争到一些权益。

而西方各国的态度则显得复杂微妙许多,各国在大清的利益不尽相同,外交政策上面也相应有所侧重,尤其是英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一时之间难以达成一致。再加上此次大清迅速平息事端,控制住事态的变化,让各国公使对大清皇帝的好感不约而同都加深了一层,也不愿意在这个极其敏感的时期逼迫过甚,反而造成大清政局不稳,影响到各国在大清的利益。

正是由于双方态度都有些观望的意思,并不急于就和谈达成具体的协议,因此谈判便一直拖了下来,可这样一来也让负责此次与西方各国谈判的李鸿章、伍廷芳等人辛苦不小,一头是洋人那里,一头是军机处和养心殿这边,连日里来回奔波,辛苦也罢了,最主要的还是忧心。

自打大清被打开国门以来,与洋人交涉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办好了自然是大清国威浩荡理所应当,办砸了那便是官员办差不力,搞得不好还得扣上一个丧权辱国的罪名,革职罢官都是轻的了,说不得让朝廷失了面子下不来台,押往菜市口砍头问罪都是有的。李鸿章、伍廷芳等人久历洋务,又如何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自始至终都是半点不敢越雷池一步,事事请皇上旨意再行,原本以为这大约便是再稳妥不过的,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即便是如此小心谨慎,到了还真就是出了乱子,而且还是天大的乱子。

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三,整个京城内外忽然像炸开锅了一般,朝野上下街头巷尾,众口交议的都是一件事情,那便是大清与西方各国和谈的条约内容。

这次与洋人和谈进行到如今的地步,其实也还没有形成双方都明确认同的条约款项,只不过是外务部根据双方谈判过程中的一些磋商条件,初步拟定了一个意向性的条约草案,以作为最后摊牌时的参考。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原本应该机密万分的条约草案,竟然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尤其是条约草案中大清向洋人道歉,赔款抚恤死难的洋教士,准予洋人进入内地传教等条款,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朝野上下。

此时的大清,虽说新政已经推行了几年的时间,但是这么短的时间,要真正改变这个国家却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举国上下除了极少数赞同推行新政之人,绝大部分国人根本就是一片昏然。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脑袋里面还装满着四方膜拜万国来朝的光景,自恋而自大。另一方面,面对洋人坚船利炮的步步紧逼,哀痛无比却又束手无策。这样两种情结混合在一起,便成为此时大清最为复杂的一种情绪,每遇与洋人发生争执,举国上下必愤然疾呼开战,也不管打的过打不过,反正非如此不能爱国,一旦稍有妥协退让的言论,则一概被视为卖国。

所以当与西方各国谈判的条约草案一传出,京城内外顿时激愤之声震耳欲聋。且不说大清已然罢免官员平息了拳民变乱,单说此刻,大清与西方各国并未交战,更谈不上输赢,何来赔款道歉之说?

最先愤然而起的还是翰林院的那些学子们,年轻人多冲动,眼见国势衰微,朝廷懦弱于此,胸中的愤懑更加是难以自抑,一大清早便举着力拒和议的条幅来到都察院外,和甲午那会儿反对与日本人和谈一样,密密麻麻的坐了一地,请求朝廷罢免主持和谈的官员,废除和谈草案。

紧接着,满朝官员也是闻风而动。御史清流们倒还不算什么,他们遇到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不甘落后的,别的不会,写折子正是看家本领,闻听这一消息后一转头便奔回家闭门写奏折,然后雪片般的往军机处里呈递。

而那些京城六部九卿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态度就差堪玩味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京官们都是官场上的人精,轻易不会去趟什么朝局中的浑水,免得惹祸上身。可这一次情况却大不相同,京官们对新政不满就不必说了,前些日子皇上借整顿吏治之风,把这大家伙整治的五迷六道,胸中早就积了一肚子的怨气,只是都知道皇上的手段厉害,谁也不敢往整顿吏治的刀口上送。

此刻眼看着皇上的新政出现如此大一个破绽,满朝的官员们顿时按捺不住,一窝蜂的都涌了上去,不是在乾清门外跪谏,就是忙着回家写折子。反正如今的局面也是再明白不过了,皇上决意拿满朝官员下刀子,满朝官员不敢在整顿吏治上面计较什么,干脆就拿眼前这和谈条款说事,哪怕会惹得皇上雷霆大怒,可皇上又能如何?难道大家伙爱国还有错吗?心头的恶气也出了,传出去还能搏一个爱国的名声,这样的买卖谁不往前冲谁才真是没有眼力劲儿。

一时之间,京城内外闹腾的是好不热闹,就连那些天子脚下的寻常百姓,这会子功夫也往菜市口方向伸长了脖子,琢磨着大清这次要不杀几个主持和谈的官员,恐怕还真平息不了眼前的事端。

…

养心殿东暖阁内

京城内闹得沸反盈天,此刻光绪却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俯身在御案前练着书法,倒是一旁的李鸿章神情有些说不出的尴尬,屏息静气的站在一侧,满脸的憔悴。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眼瞧着皇上终于停下笔,偏着头欣赏自己的书法,李鸿章暗暗吸了口气,垂首沉声说道。

"启禀皇上,此次与洋人和谈,微臣办差不力惊骇视听,惹得朝局动荡,皆微臣一人之罪。微臣恳请皇上将微臣撤职查办,以泄天下人心头之愤…"

"嗯,说说看,你有什么罪啊?"光绪头也未抬,神情淡淡的问道。

李鸿章被问的一愣,仔细一想,却也真不知道自己究竟何罪之有。此次与洋人和谈,举凡大小事务,皆是请皇上旨意而后行,丝毫不敢擅专。要说和谈条款有错,错也是错在皇上这里。可这话哪里是李鸿章此刻敢说的,况且和谈草案泄露之事,与李鸿章自己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沉吟了片刻,李鸿章稳住心神徐徐说道,"回皇上的话,微臣之罪,首在失察,和谈未成而和谈草案泄露,引来京城内外轩然大波,微臣难辞其咎,故微臣恳请皇上治微臣之罪!"

光绪缓缓抬起头,盯着李鸿章看了一会儿,嘴角露出一丝说不出意味的轻笑。

"李中堂,你的学问好,你来给朕解说一下,朕写的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李鸿章凑近光绪身边一看不觉一怔,这才发现这大半天功夫,皇上写的原来是这几个字: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个"李鸿章迟疑着斟酌语句说道。"这句话出自周易,说的是一个人不仅要整天自强不息,发奋有为,而且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如临危境,这样才能免除灾祸,顺利发展"

说到这里,李鸿章似乎是有些明白了光绪的用意,神情一肃,一摔马蹄袖跪在地上。

"微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了,此次微臣办理和谈之事,因有皇上主持大局,故而心中不免失了份小心警惕,终至酿成今日之乱。微臣不仅有失察之罪,亦有驭下不严之过,微臣恳请皇上先治微臣之罪,以稳定朝政大局为当务之急,其次便是彻查外务部,找出泄露和谈草案之人严办,以正朝廷法度,国家大事,绝不容如此小人暗中作祟…"

"彻查,怎么查,又查得清楚吗?…"光绪冷冷的哼了一声,打断李鸿章的话说道。

"这京城中各部衙门里盘根错节的关系,背地里种种龌龊下作的勾当,你当朕都不知道吗?就说你李中堂兼管的外务部,也是由当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制而成,内中又牵连着京城内外多少王公贵胄和官员,真要是查出什么来,这朝局还不定掀起什么风浪出来,到时候你李鸿章李中堂能但得起其中的干系吗?…"

李鸿章闻言,心头猛地一凛。此次和谈草案泄露,让他李鸿章骤然成为千夫所指,朝野内外就差没有指着他鼻子骂汉奸了,李鸿章心中其实早将泄露和谈草案之人恨之入骨,然而愤懑归愤懑,李鸿章毕竟不是糊涂之人,此刻听皇上这么一说,头脑中立时便清明过来,这件事确实没法查,也断然不能查,牵连到谁都不好处置,再往深里联想到颐和园那边,李鸿章心中更是一阵气血上涌,莫名的感到一阵心悸

"朕不查,也懒得去查…"光绪冷眼看着李鸿章神情中些微的变化,缓缓走到李鸿章面前,一伸手将他扶了起来。

"你李中堂也算是经过风浪过来的人,用得着这么忧谗畏讥吗?这次与洋人和谈,是朕让你去主持的,和谈草案也是朕的意思,现在被满朝官员这么一闹,你就让朕治你的罪,岂不是要朕治自己的罪?朕在你心中,就是这么一个没有担当的皇上吗?…"

李鸿章一听,慌得赶忙又跪了下去,"微臣断然没有这样的意思,微臣请皇上治罪,其意也是希望能以此堵住朝野上下之口,稳住朝廷大局,微臣一人得失是小,眼下的局面,朝局一乱,皇上振兴国势的万般举措恐怕就都付诸东流了"

说到最后,李鸿章已经有些情不能自已。这一番话并非矫情,确是他心中的肺腑之言,他是何等精明之人,此次无端闹出这么大风波出来,以他宦海生涯几十年的阅历,如何会闻不出些不同寻常的味道?只是内中牵连的东西太多,他心头的牵绊忧虑也太多,不敢往深里去想,也不愿去想,倘若真能以自己一人的荣辱平息这次风波,想来不仅于国事有利,对自己而言,也好过在眼前这些看不清楚的波谲云诡中煎熬,说到底,他心中真正存着的用意,其实还是为了避祸。

光绪默默的看了李鸿章半响,在心中叹了口气。李鸿章的意思,他是听懂了,但正为着如此,心中才有些许的失望。

此次京城中闹出如此大的风波出来,背后是谁在煽风点火,光绪心中洞若观火,他不想彻查,是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孙毓汶、徐桐、董福祥,乃至后面的慈禧,他们借助这股风浪,究竟想要如何翻天覆地的向自己扑过来,光绪心中都清楚的很,也无谓的很。反正迟早都是要有摊牌的那一天,不过是摆明车马而已。

只是在这个朝局面临生死巨变的关口,光绪是真想看看,像李鸿章这样向来持中的朝廷重臣,究竟会是如何一个态度?刚才那一番旁敲侧击,为的也就是看看李鸿章的心!

然而此刻李鸿章的话,却让光绪心头有些无端的发凉,有些空荡荡的感觉。

"你跪安吧,朕还没有昏聩到治你的罪的地步,那些官员们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天要刮风下雨,由着去吧,朕倒是要看看,这天下究竟会不会乱?…"

光绪仰头望着窗外,有些意兴索然的说道,心头只是一阵接一阵的失落,终于还是有些不甘心,猛的转过头看着李鸿章。

"世间万事,朕相信总该当有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吧,一遇到事情,每个人都想躲得清静,躲无非就是躲一时而已,可就不怕留千古遗恨?李中堂,甲午之耻还写在旅顺的城墙上,北洋舰队之痛还沉在大东沟里面,就在此刻,日本人还占据着半个朝鲜,兵锋直指我大清!朕无非就是想让这个国家少受点欺侮,无非就是想一雪前耻,朕的所作所为,错了吗?难道你李鸿章还想看着甲午再来一次吗?!…"

李鸿章如遭雷击般胸口一震,整个人面如死灰,只有嘴唇不停的颤抖着,看得出内心深处正在翻江倒海般的起伏变化。沉默了许久,李鸿章才有些艰难的站了起来,一句话也没有说,默然的施了一礼,摇摇晃晃的消失在养心殿外。

望着这个苍老的身影艰难离去,光绪也有些默然。言尽于此,还能再多说什么?李鸿章毕竟是慈禧信任提拔多年的老人,让他在这个时候站位排队确实有些艰难。只是在光绪心目中,李鸿章的见识才干都可算的上是一时之人杰,更难得的是他对时势大潮都有着远较常人的眼光和胸襟,光绪不相信他会像寻常庸吏那般,在这样一个非常时刻,左右观望,两边都不得罪,也更加不相信以国事之重,在李鸿章心中,就当真抵不上慈禧对他的情份?

只是,此刻李鸿章的沉默,却无疑像是一块巨石压在光绪心头,他终究还是不能和朕同心啊!望着李鸿章的背影光绪摇头自语,说不清是苦涩,还是失望

一声叹息后,光绪收回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心绪,转头对着殿外冷冷说道,"传郝冷进来。"

不过片刻,早就候在外面的郝冷匆匆走进东暖阁内。

"事情安排布置的如何了?"光绪信手拿过桌上的折子,看了一眼便随手扔到一边。

"回禀皇上,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只是董福祥所部究竟何时会发动,准确的时间微臣还无法探查,微臣担心打草惊蛇,所以不敢贸然行事。"郝冷一如往常般神情肃然的说道。

"朕都在这里等着他了,还在乎是什么时候?"光绪露出一丝嘲讽的神情,又接着问道。"陈卓现在到了哪里啊?"

"回皇上的话,陈卓昨日已以演习操演的名义,秘密率陆军第一师从山海关出发,估计最多两日,就将暗中抵达京城附近。山海关至京城一线的交通和电报也已经以演习保密的名义,全部由军情处封锁控制。"

交通和通讯都被完全封锁起来,以当下大清官场的办事效率,想要弄清楚陈卓所部的动向,没个十天半个月恐怕根本就不可能。对此,光绪倒也没有太多的在意,信手拿过桌上的一页纸,一边写一边说道。

"明天你也启程到辽东去,朕现在就给你一道手谕,巡查辽东军情防务事宜,明天一早就动身,也好让有些人放下心来,你在京城里面呆着,别人难免有所顾忌,不太方便啊"

"皇上,微臣,微臣…"郝冷的喉头吞咽了几下,有些犹豫不决。

"有什么话就说吧,吞吞吐吐的干什么?光绪看了一眼郝冷说道。

迟疑了片刻,郝冷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站的笔直说道,"皇上恕微臣直言,眼下虽然陈卓的大军正星夜兼程赶往京城,可京城内皇上身边信得过的侍卫不足一千人,而董福祥所部有一万两千多人日前已全部聚于丰台,一旦猝然发动,要攻入紫禁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微臣担心皇上安危"

"你的意思朕明白,陈卓离京的时候,也在朕这里跪谏了大半日,你们都认为朕是在行一步险棋,没有必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是吧?"光绪望着窗外阴沉的天色,眉头紧紧的皱着。

郝冷向来并不是一个多言之人,皇上但有吩咐,无非是效死而已。然而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候,皇上却要让自己离开京城,此刻他也顾不了许多了,跨前一步振声说道。

"微臣以为皇上此举确实不妥,军情处早已经察觉孙毓汶、董福祥有谋反之意,要将他们一干人等擒获不过是举手之间,可皇上却故意将陆军第一师全部调走,给孙毓汶、董福祥等人发动政变留下绝好的机会,微臣一直以为此举太过凶险,万一孙毓汶、董福祥等人有不臣之心,兵戈之中,就算陈卓大军在京城外,恐怕一时之间也难以护得了皇上的周全,微臣恳请皇上三思!"

光绪负手站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就像是没有听到郝冷的话一般,过了许久,方才黯然叹了口气。

"朕何尝不知道此举凶险万分,可除了这样做,朕也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不是行军打仗,不是简单的查案办案,是朝局,是政治!没有证据,就算把孙毓汶、董福祥等人拿下,朕怎么治他们的罪?又如何能够服众?他们身后牵动着满朝的官员,牵动着整个国家的朝政体系,各方势力权力争斗都混杂在其中,一旦举止失当,整个国家就有可能陷入内乱纷争,不要忘记了,日本人的刀还架在大清的头顶上,这个时候国家不能乱,也不敢乱啊!…"

这一番话,光绪只是在当日为了说服陈卓时说起过,原本并不打算再提。然而今日目睹李鸿章的态度,再看看眼前整个大清如此的现状,即便心性已经磨砺的足够坚忍,也感到说不出的疲惫和激愤。

自从亲政以来,他一直都努力在维持朝局的平衡,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只要不动摇新政的根本,他都可以容忍,可以迁就和退让,为的也就是希望能够在中日开战前,维持住这个国家的稳定。在对待慈禧等人的问题上,光绪心中其实也很清楚,政治斗争原本就是你死我活,自己与慈禧一派的矛盾也终将有摊牌的一天。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后党一系不仅屡屡掣肘,而且还急不可耐的将手伸向了军队,蓄谋发动政变。

眼前中日之战已经迫在眉睫,少则一年,最多两三年内,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一旦中日开战,胜负如何很难预料,万一将来前方战事有所不顺,朝廷之中这些反对自己的势力再趁势而动,尤其是利用手中掌握的一些军队发动政变,内忧外纷至沓来,整个国家立时便会陷入风雨飘摇不可收拾的局面,到时候国家都乱成一团了,还能指望去战胜日本?可这个国家能败于日本,敢败于日本吗?

别人不知,可是光绪知道,近代史上中国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就是起于甲午,就是拜日本这个邻居的屠刀所赐。他从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做梦都想着要改变这一切,可直到今天他才有些颓然的发现,自己做了这么多,努力了这么久,其实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又能改变多少。

不明白啊,真的不明白这样偌大一个国家,泱泱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为什么会变成眼前这个样子?举国上下一盘散沙,不是埋头酣睡说着梦话,就是终日勾心斗角政争内耗,还一个个摆出爱国的姿态,从满桌的折子到乾清门外跪着的大小官员,无一不是微言大义义正辞严,然而他们口中的国家二字,就是如此的不值钱,连头上的顶戴花翎还不如?这个国家,究竟是谁的国家?

想到这些,砰的一声,光绪一掌击于案上。

"皇上…"站在身后的郝冷被吓了一跳,不知道是不是刚才自己的那一番话,惹得皇上发这么大的火,可事关皇上安危,他又绝不能眼看着皇上陷入危境当中。迟疑中郝冷刚想开口,光绪却只是摆了摆手,有些呆呆的望着窗外,整个人在秋风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萧瑟落寞…

良久良久,光绪缓缓转过身,神色也平静了下来,抓过桌上刚刚写好的手谕递给郝冷说道。"朕意已决!不必再说了,朕的安危朕心里有数,无非就是生死一搏而已,甲午田庄台一战朕都没有怕过,难道在他们面前朕会怕了?朕身边还有侍卫,外面还有陈卓的大军,何惧之有?!"

"皇上还是让微臣留在皇上身边吧,乱兵一旦冲进紫禁城,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微臣虽然驽钝,就算拼着性命不要,也要护着皇上到陈卓军中"郝冷见劝说不了皇上,也是真急了,低沉着声音吼道。

"放心吧,朕要是就这么死了,谁还能带你们和日本人决一死战?朕也料定他们绝不敢对朕怎么样。就算朕死了,你们也要牢记着一点,朝廷当中的这些人不过是疥疮之疾,日本人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光绪拍了拍郝冷的肩膀,只是黯然一笑。

郝冷的眼眶顿时红了,想劝又不敢再劝,嘴角抽动了几下,咬着牙深深的俯在地上(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7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