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清使团和日本使团磕磕碰碰来来回回争论多次,终于就和谈的礼节仪式达成了一个初步意向,并精心挑选了一个日子,准备正式开始和谈的时候,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忽然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津门。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朝鲜国王李熙在平壤发表通电,宣布汉城事变是兴宣大院君勾结日本人阴谋篡权的政变,其策划杀害闵妃,和擅自成立未经朝鲜国王授权的政府,属谋逆之举。号召朝鲜国人诛杀以金弘集为首的逆贼五大臣,并以朝鲜国王的名义照会各国政府,对朝鲜新政府不予承认。
电报一经发出,立刻被西方记者在报纸上面原文转载,一时之间租界里面是扰攘不绝,各国公使下榻的住所门口更是车水马龙,各方各面的人都来往打探消息。尤其是被大清邀请过来的各国的记者,这时候忽然发现这样一个绝佳的新闻,纷纷托门路找关系,想从各国公使那里探听点消息出来。
西方各国公使齐聚津门,原本就是应大清军机大臣李鸿章的邀请,恭逢其会走个过场,其中不少也是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这些天来目睹大清和日本推来让去,为了和谈的一些细枝末节争论不休,都感到有些困惑和厌倦的时候,忽然闻听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顿时满心都是说不出的震惊和茫然。一片震惊过后,紧接着便是耐人寻味的沉默,有些静观大清和日本两国接下来如何举措的架势。
其实像朝鲜国王李熙发表的通电,对西方各国公使而言倒也没有多少意外,一个被政变夺取了权力的国王从失踪到重现,不过是朝鲜国内动荡局势的真实写照,对这样一份电文如何去看待,并不是此刻西方各国公使考虑的重点。他们感兴趣的是通电中透露出的两个细节,而这两个细节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此时在津门的中日和谈的结果。
其一是朝鲜国王现在在平壤,那就意味着他是在大清的势力范围之内,未来中日和谈就必定会为此争执不休,前景如何不得而知。其二便是通电中提到的,汉城事变是朝鲜兴宣大院君勾结日本所为,与日本方面的声明完全不同,日本如何自圆其说,大清又如何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都让人有些忍不住拭目以待。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日本方面,在朝鲜国王李熙发表通电后的第二日下午,早就对此有所准备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其下榻的地方对外界发表了正式声明。
声明再次重申朝鲜汉城事变与日本无关,是朝鲜国内政权纷争所致,日本政府绝不会参与到这样的政变当中,也必将一如既往的维护朝鲜国内局势的稳定。
与此同时,声明还含沙射影的指出,朝鲜国王李熙在汉城事变后,如何能够跋涉千里到达平壤,是有意乎还是无意?进而还耐人寻味的表示,朝鲜国向来定都汉城,是国际公认的,朝鲜国王李熙如果愿意回到汉城与兴宣大院君协商解决朝鲜国内的争端,日本方面愿意提供一切可能之帮助。
伊藤博文这份声明的含义是相当明确的,不仅把日本参与朝鲜汉城事变的嫌疑撇得干干净净,还顺水推舟暗示其中或许与大清有关。这样的意思谁还能看不明白?伊藤博文的发表后,吵嚷的津门似乎顿时变得安静下来,无数双眼睛此时都盯着大清和谈使团,带着说不出的期待,想看看大清会怎样去应对眼前的局面。
出人意料的是,在津门的大清和谈使团此次表现的相当平静,这一次就连和谈副使外务部侍郎伍廷芳都没有出面,而是由大清和谈使团随员,原接替袁世凯任驻朝鲜通商交涉大臣的唐绍仪在直隶总督府内,邀请了各国公使的代表和各国记者做了个简短的说明。
在说明会上,唐绍仪面带微笑,一点都没有回避日本方面含沙射影的指责,而是彬彬有礼的进行了说明。朝鲜自古便是大清的藩国,大清收留因政变逃亡的朝鲜国王李熙,乃是再合情合理不过之事情,他国断无指责之道理。
紧接着,唐绍仪便话锋一转,将话题带到了舆论关注的朝鲜汉城事变上,指出大清在朝鲜汉城并无人员和军队,对于朝鲜汉城事变的真相概莫能知。并且再次申明了大清对于朝鲜汉城事变的立场,希望由西方各国组成调查团,前往汉城调查事变真相。
话音刚落,下面便有几个记者忍不住低声笑了起来,这句言简意赅的话太有意思了,一句概莫能知,摆明了就是说朝鲜汉城事变时大清不在场,而在场的是谁还用问吗?这其中的干系能撇得清吗?
这个时候,就连那些表情严肃的西方各国公使的代表,也相互露出一丝含意晦涩的笑容。
看似平淡不惊的津门,骤然间因为大清和日本方面各自发表的申明,而显出了一丝剑拔弩张的态势,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还只是开始。
大清和谈使团和日本和谈使团相互发出申明后的第三日,光绪正式颁布上谕,高调宣布大清将在今后5年内,编练10个师的新式军队驻防山东半岛至朝鲜。
与此同时,大清新成立的总参谋部又下令,调驻防辽东的一部4000余人开赴平壤,巩固平壤以南的防线。
上谕和军队调动的命令一经颁布,津门的舆论顿时哗然一片。大清在这个关口忽然颁布这样的一份上谕,尤其是调集重兵开赴朝鲜,无疑于是给原本已经紧张的局势火上浇油,从兵力部署上看,其针对日本的强硬态度显露无疑。这不是中日已经和谈了吗?大清到底想要干什么啊?
在舆论的一片猜测争议中,除了军谘府和总参谋部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份上谕中,光绪已经将原本年的时间偷偷换成了5年。
这个时候,就连一直呆在京城里面的英国公使欧格讷也有些坐不住了,他没有亲自到津门参与调停中日和谈,也是因为在中日和谈这件事情上,英国已经被大清那位皇帝利用了一次,虽然实际获得的利益还是巨大的,但是这样被动的局面却有些让他无法接受。他没有到津门去,就是想保持英国中立的立场,不牵涉进中日之间的具体纠纷中,从而在外交上面占据一个相对主动的地位。
然而眼前出现这样复杂和紧张的局面,让他也再无心置身事外了,他太了解大清这位皇帝,每次局面到了关键的时刻,这位皇帝便会猝然出手,又是军事手段,又是外交斡旋,而且每每分寸火候都把握的相当精准,每一次出手都不会空手而归,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
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因为朝鲜问题,东亚的局势得不到和平和稳定,中日之间再次陷入漫长的纷争,哪怕还不是战争,对于大英帝国而言都是无法接受的,这个时候英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争夺世界其他地方的殖民地上面,东亚不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也不可能给予太多的关注,所以东亚的稳定至关重要。
就在欧格讷前往津门的时候,已经先期抵达津门的美国公使田贝,忽然放弃了此前沉默的姿态,让人有些意外的在一个非正式的外交场合里面,对于朝鲜汉城事变的真相进行了质疑。
一时之间,局势变得无比复杂和扑朔迷离,原本准备进行的中日和谈也因为这些意外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
鸭绿江畔朝鲜义州
暮色深沉中,两架没有任何身份标识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马车,从朝鲜义州城内疾驰而出,一前一后悄然抵达鸭绿江边。
眼看着马上就要到达江边了,最前面那架马车的车夫猛然勒紧了缰绳,马车在扬起的尘埃中停了下来。车帘掀开处,两个身影从马车上一跃而下,默然的站在一个小土坡上,向身后望去。
紧接着,从后面那辆马车上面,也跳下三个面色冷漠带着些警惕的人,悄然的散在马车附近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似乎是过了许久,直到旷野中的景致都在暮色中变得模糊了,山坡上面的中年人才低下头,怅然的叹息了一声。
"如果当初听了金君的劝告,及时让李王殿下和闵妃殿下从汉城撤出来,故国的三千里河山何至于像现在这样支离破碎,闵妃殿下也不会死于日本人之手了…"
说话的中年人正是朝鲜王室卫队长洪启薰,汉城事变的时候,他在景福宫内被林轶让人打昏后,随同朝鲜国王李熙和王世子一同被护送到了平壤。他是在快要到达平壤的路上听说闵妃遇难的消息,还包括他的妹妹洪尚宫,闵妃身边最亲信之人,也在这次汉城事变中死于日本人之手。
"往事已矣,洪启薰队长就不要再伤怀了,当时的局面下,洪启薰队长不相信我说的话,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我也没有想到日本人会真的动手,而且手段还那么残忍"站在洪启薰身边的林轶摇了摇头,目光在渐起的黑暗中一片深沉。
闵妃死的时候极其屈辱,被日本人打死后还剥光衣服用火烧成灰烬,并将骨灰分散撒落在各处。当时景福宫内很多宫女和侍卫都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情,洪启薰的一个心腹后来趁乱从景福宫内逃了出来,被军情处认识他的徐天云救出,通过军情处的通道送到了平壤,林轶和洪启薰就是从他嘴里得知的。
"金君不用安慰我,我知道是我的错,我是能够说服闵妃的,但是我没有那样去做…"洪启薰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忽然转头望着林轶说道,"大清真的能够帮助我朝鲜李王殿下复国吗?你们有实力将日本人全部驱逐出朝鲜吗?"
林轶默默的注视了洪启薰片刻,轻轻摇了摇头。
"对洪启薰队长我不会隐瞒什么的,我的回答是至少现在不能,日本人占据了海上的优势,我大清现有的军力只能保证朝鲜平壤不会落在日本人手里,但是要向南进军,将日本人驱逐出朝鲜现在却还办不到…不过洪启薰队长请放心,我大清的国力远胜于日本,现在皇上整军经武,将来必定会击败日本,也必定会让李王殿下重回汉城。"
"朝鲜太小了,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恐怕永远都办不到,我们只能依靠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生存下去,这或许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的悲哀吧"洪启薰仰头望着天空,似乎是自言自语般的说道,眼角忽然有些湿润了。
"这不是悲哀,是大势所趋,大清和日本,朝鲜必须选择一个,左右摇摆只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我希望洪启薰队长能够明白我的意思,我大清和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我大清愿意帮助朝鲜强大起来,但是你们也必须信任我们大清,也必须知道,日本在朝鲜干过的烧杀抢掠,在我大清也同样干过,日本是我们两个国家共同的敌人,我们必须同仇敌忾。"林轶面无表情然而却有无比坚决的说道。
"我相信你,金君。"洪启薰转过头,目光炯炯的望着林轶。
林轶却忽然一笑,"你无须信任我什么,如果你现在转身回去,我也不会拦你,我也更加不会给你承诺,我只是相信一点,无论你现在做什么,我大清将来都必定会击败日本。"
洪启薰微微一怔,随即摆了摆手说道,"金君,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们国家虽然是个小国,可也不乏血性之气的,大清虽然大,却也未必有我们的刚烈。"
说着,洪启薰又抬头望着那片苍茫的旷野,神情决绝。
"金君,让我再看看自己的故国吧,将来或许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