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海外展革命力量的时候,与大多数的同盟会领袖一样,汪精卫被保皇党的人嘲讽为所谓“远距离革命家”,这向来都是他所不能忍受的,现在革命胜利了,那些言论怎样也无关紧要了,但回想起来总是让人不爽就是了。
汪精卫才不过2便是在革命成功后的普遍年纪不大的新贵之中也是很年轻的,何况他已经是一省之长,才华横溢,名望颇高,前途似乎不可限量,有人甚至说将来的某一天这个国家说不定便是由他来做主的,当然,这么说的人只是极少数,毕竟这个国家还有张文英这么一号强势人物在,而且说起来张文英也才不过3是指望接他的班可就有得等了。
虽然也是一时瑜亮,真正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的情况却并不多见。当然,汪精卫也有他自己的长处。在所有的地方大员中,他绝称得上是相貌堂堂,又有严肃的生活作风,革命胜利后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忙着争权夺利,而是选择了闭门读书,甚至有留学深造的打算,只是身在政治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最后还是当上了高官,却主动选择了来热河这样的穷地方,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活像一个道学家,终日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平日里也不怎么张扬,人品自是受到大家众口一词的称赞。坚守了这么多日子,汪精卫也有一开始的慌乱中渐渐平复下来,而不像起初那样一听见炮响便满屋子的走来走去,士兵们也渐渐开始带着尊敬的眼神看这位书生气十足的长官,聆听他富有的讲话,而不想一开始那样瞧不起这个看上去有些胆小的大人物。
“……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我不过是个书生,留下来也没什么大用,不会放枪,甚至搬子弹也搬不快。倒不如做些力所能及的,去唤醒我们的民众共同抗敌。还望诸君奋勇杀敌!中国必胜!”
汪精卫刚刚又做了一个新决定。从广播里他知道自己已经和吴佩孚一样成为全国敬仰的民族英雄,也知道有不少人其实对他并不服气,他在热河一败涂地,影响了整个战局,御下不严。治军无方。致使热河出了很多汉奸,虽然不像冯玉祥那样千夫所指,但也不必把他抬到如此高度,虽然承德地具体情况外面了解的不多。大想也知道凭他是守不到现在的,换句话说他汪精卫不过是沾了吴佩孚的光。
汪精卫平日里很低调。骨子里却是自视甚高之人。自然容不得别人这么说他,要洗刷自己的耻辱,他有自己的办法。
受俄国无政府主义着地影响,亦或者是欧洲地惊险看得太多了,汪精卫对于刺杀这种事情一向是非常推崇的,早在革命时期他和不少同盟会中的同志便有过类似的想法,也有人付诸过实施,现在他也要行动了。而且他现在还有一个现成地目标。
在承德围攻电报大楼的并不是日军。而是良弼率领地北清军队,一个月来良弼已经用尽了一切办法。却还是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也不能全怪他,实在是他手下地兵太不争气了。据说电报大楼内物资充裕,就这么傻围着绝不是办法,良弼只得差人送来了劝降信,没承想汪精卫居然答应了,他更想不到的是汪精卫投降是假,真正的目的是要亲手干掉他。
良弼也不是个庸人,或许他原本应该想得到汪精卫不是真心投降,可是眼看着日本人攻城略地,四处招降纳叛,就是乌泰已成立了新的傀儡政权,自己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距离心目中的大清国却越来越远了,战局紧张,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胜利,然后抽调出兵里来继续他的征战。
汪精卫进了良弼地帅帐,这是两个人地第一次见面,也注定是最后一次。汪精卫尽量平复着自己的心情,可还是忍不住紧张地有些抖,脸色也变了。良弼一直在看地图,没有注意,猛地一抬头,他也意识到情况不对,汪精卫已经拉开了手榴弹的保险。他原本是想冲上去与良弼同归于尽的,他说过,他不想当俘虏,可是到临头,腿却不听使唤,也许与当俘虏相比,他更加不愿意就这么死掉,手榴弹冒着烟,就快要响了,良弼大叫着,外面的士兵闯了进来,汪精卫咬了咬牙,闭着眼睛便把手榴弹扔了出去,心里那根绷紧的弦也就这么断了,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晕了过去,他甚至没来得及听见手榴弹的爆炸声……
良弼不走运,汪精卫最后时刻混乱扔出的手榴弹正落在他脚下,一屋子的人,只有他受了重伤,当天晚上,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死也意味着大清帝国重新振作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甚至有人不客气的说,良弼死了,苟延残喘的北清也就算是亡了。
相比而言,汪精卫绝对是幸运的,他只是稍稍擦伤了一点。还不只是如此,北清的那些大官们也知道他是民国的大人物,担心杀了他会招致可怕的报复,只是将他软禁了起来,甚至还找来了最好的大夫给他医治那本就不严重的伤。日本人看在眼里,都表示惊讶不已……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是汪精卫走之前写的诗,果然慷慨激昂,战后广为人们传诵,还入选了小学国语课本,但是谁又能想到,它被收入课本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一瞬间的辉煌掩盖不了千古骂名,曾经的大英雄也不见得就永远那么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