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性情残忍,一朝控制朝政大权,全国武装力量和国库中的珍宝等全由他掌握,威震天下,没有止境。董卓曾对门下的宾客说:“本相之相貌,尊贵无上也。”侍御史扰龙宗晋见董卓汇报事情,没有解下佩剑,立刻就被他拳打死。当时,洛阳城内的皇亲国戚很多,宅第相望,家家都堆满了金银财宝,董卓放纵部下的士兵冲入他们的内宅,强夺财物,掳略妇女不回避皇亲国威,致使人心惶恐,朝不保夕。
董卓悬赏捉拿袁绍,催逼急迫,每日一报。周毖、伍琼对董卓劝道:“废立之事,乃大贤大才方可为之,非平常人所能明白也。袁绍不识大体,得罪了丞相之后,心里害怕是以才会出奔,并无别的想法。如今丞相急着悬赏捉拿他,势必会使他反叛,再者,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假若袁绍收罗豪杰以聚集徒众,其他的豪杰便会乘机起事,那样的话,崤山以东地区势必脱离丞相之管辖。以下官愚见,不如赦免袁绍,任命他为一郡太守,如此,袁绍必会因赦免而高兴,就必定不会再有后患。”董卓认为有理,于是派使臣去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祁乡侯,又任命袁术为后将军,南阳太守。
袁绍与董卓的关系彻底迸裂之后,袁术害怕董卓迁怒于他,于是便出奔南阳,自封为南阳太守。不久,朝廷便下了圣旨,果真将他封为了南阳太守,袁术便在南阳招兵买马起来,准备响应兄长讨伐董卓。
这时候,天下的豪杰之士多准备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在勃海郡,冀州牧韩馥派了几个从事来监视他,使他无法起兵。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给各州、郡的文书,陈述董卓的种种罪恶,其中写道:“皇帝与百官皆受到逼迫,无法自救,盼望各地兴起义兵,解除国家的大难。”
韩馥得到这份文书,请属下的从事们来商议,向他们问计道:“如今形势,我等应当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治中从事刘子惠说道:“如今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谈到袁绍、董卓二人乎?”韩馥面有惭愧之色。刘子惠又说:“董卓实力强大,加之又有洛阳高大城墙为辅,单独进军极其危险,主公不能抢先动。现在应派人去看其他各州的情况,尤其是汉室宗亲任州牧的那些州,若是有人动,主公便可起兵响应。一旦联合进军,冀州的势力不比其他州弱,别人的功劳不会在主公之上。”韩馥认为有理,于是写信给袁绍,讲述董卓的罪恶,对他起兵表示赞同。
然而,在接到韩馥书信的时候,袁绍的起兵之心突然消失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来自洛阳的一封书信,书信是袁槐写的,眼下各处诸侯厉兵秣马,欲征讨董卓之事已经传入到了洛阳,袁槐让袁绍不得随之起兵,毕竟他们袁氏一门就在洛阳城中,一旦袁绍兄弟起兵,必然会害了袁氏一门数百条性命。
现在各地诸侯皆是厉兵秣马,只待讨伐董卓,然而蛇无头而不行,虽然众人都有讨伐董卓之念,但毕竟须得出师有名,否则的话,便是以下犯上,与造反无有什么差异,因此,这一个站出来振臂高呼的人尤为重要,本来呼声最响的袁绍,却在这关键事情寂寞无声了。
本来,袁绍、袁术不动,这矫诏讨伐董卓的人应该是实力最弱的曹操,但是刘备的参与,使得这件事情的起,落在了刘备的身上。
这日一早,刘备从来莺儿与何妍粉臂的纠缠中起来,在二女的服侍下,穿衣整冠,匆匆吃了点早饭,便到议事厅走去。本来,刘备一直没有将来莺儿收入之中,是因为来莺儿上不得见刘母之面,是以回到幽州之后,刘备便带了来莺儿与何妍来见刘母,刘母见二女皆是娇媚无双,自是点头应允,当然,刘备是没敢将何妍的真实身份说出来,否则的话,刘母未必会同意。
今天,刘备之所以会起这么早,便是要与手下众人商议一件大事,这件事就是抢在曹操之前先举义旗讨伐董卓。
即使没有对何妍的承诺,刘备也想过自己率先举起义旗,讨伐董卓,毕竟他也姓刘,也是汉室子孙。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除了曹操追击董卓被伏击之外,所谓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只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多时间都是众诸侯在营帐中饮酒掷壶为乐,这一次刘备准备将盟主的位子抢来自己做,要让诸侯讨董成为历史上大放光彩的一笔。
来到议事厅的时候,戏忠、贾诩和陈宫早早已经在等候了,见到刘备进门,三人连忙站起,躬身道了一声:“主公,早。”
刘备一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边向坐席走去边道:“看来还是孤迟到了。”
坐好之后,刘备开始了今天的话题:“今日孤召集汝等来此乃是商议一件重要事情,董卓先杀死丁建阳,接着将孤逼回幽州,随后便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不久前更是鸩杀少帝,这些事情想必你们也已经知道了,孤今日便是想听听汝等之见解以及对于这些事情孤该持什么态度?”
三人都是聪明极顶的人,早在昨日刘备派人通知今早议事的时候便已猜到必然和此事有关,于是陈宫先道:“董卓废帝另立,,逆天行事,早已惹得天怒人怨,主公可高呼一声,以燕王的身份号令天下诸侯共讨之。”
戏忠微一沉吟,轻轻摇了摇头道:“以忠来看,此事并不容易。虽然遍邀天下诸侯容易,若是想让众诸侯皆能一心一意讨伐董卓,却非易事。须知主公乃是汉室宗亲,虽然心怀讨董之心,然而其他各路诸侯却不一定如此,说不定只是借此事提高自己的名声也未可知。天下诸侯当中,除了主公之外,当属袁绍名声最响,一是四世三公那旁人几无法相比之家世,二是袁绍曾经在筵席上不畏董卓之残暴,怒叱其废立之心,使其名声大涨,只在主公之下。只是,袁绍的叔父袁槐一家老幼,皆在洛阳城中,袁绍若要起兵,岂能不考虑其叔父之安危?”
刘备闻言一愣,暗道,历史上似乎就是袁绍先起兵,然后董卓才杀了袁槐一门的,难道事情会有所变化,袁绍因为忌惮袁槐为董卓所害,所以不敢起兵吗?嗯,此言听起来倒也颇有道理,若是真的如此,只怕不会有几路诸侯响应讨董之事了,于是便问道:“志才可有良策乎?”
戏忠微微一笑道:“良策倒是没有,馊主意倒是有一个,不知主公可愿采纳?”
刘备不禁一愣,馊主意,转而一想,因为自己的到来,汉末的局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说不定的起兵讨董或许真的会和历史上的不一样呢,于是道:“呵呵,志才之计岂能称为馊主意呢,既有良策,志才道来。”
戏忠诡异一笑道:“天下诸侯之中,能与主公有着相同的号召力者,唯有袁绍也,只要主公能够略施小计,借董卓之手杀掉太傅袁槐,则袁绍必反无疑。只要能将袁绍逼反,袁氏昔日旧臣必然随之响应,则讨董之事成矣。”
历史上,袁绍虽然被推举为盟主却是并不积极进兵,反倒是日夜在军营中饮酒作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槐在洛阳,一旦袁绍动真格的,恐怕袁槐一家性命难保。因为根据史书记载,袁槐并未遭到董卓的毒手,可见董卓也看出袁绍只是摇旗呐喊而已,并不是真的敢向自己动武。
刘备先是大喜,随后又颇有忧虑:“志才之计虽妙,只是袁槐老奸巨猾,素来未与董卓唱过反调,何况袁家乃是四世三公,旧臣遍布天下,董卓岂能轻易对袁槐动手?”
刘备担忧的也有道理,董卓正在收揽人心,必不会轻易对袁槐动手。
一直没有说话的贾诩这时候忽然轻轻一笑道:“主公勿虑,此事不难。主公只管高举义旗,讨伐董卓,无论袁绍是否参加此事。主公只需派人将一封书信送入洛阳,使其故意落到董卓手中,此信需以袁绍名义写,大意就是让袁槐以为内应,以举火为好,打开洛阳城门。董卓见信必然大怒,定会将袁槐一家全部斩,事后董卓也许会明白这只是一个圈套,然而袁家满门已死,袁绍必反无疑。”
商议停当,刘备马上矫诏天下,率先在幽州起兵,约定在酸枣会盟。这时,曹操正准备矫诏,遍邀天下诸侯起兵讨董的时候,得知刘备已经先自己一步树立义旗讨伐董卓,于是曹操便第一个起兵响应,率领手下的五千兵马来到酸枣参加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