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明初创,因连年用兵,全国上下,北方出现大量荒田,先太祖颁旨,释放了蒙元遗留之驱口,并禁止庶民之家蓄养奴婢,以利农事。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礼行之。”又规定地主以佃户代役,必须出米一石,以资助其费用。先祖为国富民安,着力农桑事。自太祖、成祖等多位皇帝以来,朝廷多半谕旨鼓励民复业归耕,开垦荒地。
为利农事,着工部督办水利,太祖曾下令各州县的官吏,凡有关修水利的事都要立时呈报,并由朝廷派员监修。洪武二十八年,户部造册计,前后不到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塘堰四万余,浚河四千余处,修建陂、堤、岸共五千多处。洪武年间,陕西的洪渠堰、四川的都江堰和广西的灵渠都先后修复。。。。。。。
至洪武二十年,举国各地新垦田土共达一百八十余万顷,约合国之田数半。至万历二十六年,户部有司,造册,唯官田、民田、旧额、新垦田,已达八百五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永乐、宣德时,屯田面积更加扩大,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西南尽滇蜀,南极于交阯,中原则大河南北,到处兴屯。
田兴、水利通,则粮食丰足。洪武十八年,岁入麦、米、豆、谷二千零八十八万余石,至二十六年增加到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余石。洪武二十一年,卫所军屯的屯粮仅有五百余万石,到万历元年,囊军民屯田在内的屯田子粒已达二千三百余万石。是时可谓“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看着徐光启敬献的《农政全书》,看着书中关于明朝前期的农业记录,夏云心里面感叹,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均重视农业建设和发展,但是每每经过盛世之后便走向衰弱,看着这一组组数据,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的富足,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算是比较难的政绩。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么发达的农业,到后来尽然其百姓互相易子而食,何等惨烈阿。
自崇祯元年三月二十日,廷议后,夏云严令户部、工部、吏部等部院有司,全力实施山、陕农桑之事。工部会同顺天府、怀柔县等地方官员,择知农桑之人,经过初步考试,作为最初的农业专家,由徐光启培训和带领,试种水稻、土豆、番薯、高粱和玉米。
工部宝源局也在夏云的督促之下,全面整理修复各种农业器具,责成内务府制造场增加产量,新出来的器具全部发往山西、陕西两省,并派出专员,前往陕西、山西两省招募熟练工匠,建造工场,打造农具。由两省转运司统一调派。
内阁、吏部、礼部、户部联合行文,首在国子监开设农桑科,各省、州府、县均安排创建农桑学校,鼓励农事。朝廷谕旨颁发,一时间全国儒林、士林震动,对于朝廷政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朝廷公然办学鼓励读书人学习农业知识,这是有违圣人教化之道,不合祖制,是让读书人颜面扫地,有失斯文;另有一部分比较开明的读书人,辩驳道,圣人说过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说农桑乃民之根本,国之大策,孔子有云:食色,性也,民无粮则天下乱,非常时,行非常事,现如今国事艰难,皇上颁布圣旨,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等等。
地无论南北、士无论老幼均参与了辩论,朝廷某些官员,内阁、各部院大臣也有微词的,但是大多数官员还是认可的,认为术业有专攻,特别是贫困的农家子弟,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官,现如今有一个可以吃朝廷俸禄,又能够帮助乡里乡亲的事情,这让他们的家庭跟着享福。这一切,夏云也有所耳闻,他是赞同争论的,理是越辩越明,争论越大,老百姓知道的越多,国家才能够越强大。
崇祯元年所发生的种种政局,牵动了大明上下各界人士的心,皇上雷厉风行的作风,数道切中时弊的谕旨,让大江南北心怀国事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朝廷的希望,看到国家的未来,很多人庆幸大明经过了正德、万历、天启几朝政事皇上不理政事的荒诞之局后,终于迎来一个有为的中兴之主,于是,很多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们,便开始期待着夏云元年的第一次恩科,期待着一朝得君识,来年飞上枝头,变凤凰。
户部侍郎钱兼益、督察院左督副御史李国文二人领户部、太仓库主薄等数十人也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南下江南采购粮食,准备运往陕西、山西两省,以解燃眉之急,内阁行文早已是八百里加急,通过大明朝无恐不入的,触角遍及各地的驿站,传递给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各级官员,着湖北巡抚司、江苏督抚司两省先期收购粮食,就地运送西北。
为了鼓励民间力量运送粮食,朝廷又颁令各地有能力的粮商,可前往西北经商,所有粮食价格均按照朝廷定价出售,所需银两有朝廷支付,对于运粮多少,朝廷适当免税奖励。这个政策的颁布,使商人们觉得运送朝廷急需的粮食,一来有朝廷保护价现银收购,二来可以免税,三来与朝廷打好关系,方便今后的生意,有些聪明的商人便立马相应朝廷的号召,纷纷动用关系收购产粮地所余的存粮。
为了防止有不法奸商、士绅趁机哄抬粮价,朝廷严厉禁止无故涨价,各地官员不得与之勾结,所有价格在事前已有朝廷安排官员调查清楚,申报备案,但一经发现有人顶风做案的,出抄没家产外,族人一律从军塞外,主犯严重着斩立决。
※※※※※※※※※※※※※※※※※※※※※※※※※※※※※※※※※※※※※
“用水五法:一用水之源。即利用泉水灌溉农田,源高于田、低于田、近于田、远于田时应区别利用;二成水之流。即利用河、塘、浦、泾、浜的各种水流,行农田用水之事;三用水之潴。即用湖泊等积聚的水灌溉;四用水之委。即在大海的潮汐及岛屿、沙州等地用水;五作源作潴以用水。即介绍凿井、挖搪、筑水库等办法,使用水灌溉。
。。。。。。预灾之法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预涝灾者,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也;有备者,尚蓄积,禁奢侈,设常平,通商贾也。。。。。。”
夏云津津有味的看着《农政全书》,全身心的投入到书中关于农业方面的记载,其中很多的农业知识,在他现代人看来都闻所未闻,不是很清楚,这让他觉得,这是本宝书,如果将这些书普及起来,那么中国农业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有可能告别,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夏云还看到,在书中,徐光启还记载了417种草木野菜,注明其“根可食”、“叶可食”、“花可食”、“茎可食”、“实可食”和叶及实、根及叶、根及花、花及叶……皆可食,并详细介绍了食用这些植物的具体方法。
其中不少野菜,特别注明玄扈先生曰:“尝过”字样,如山桃红,他说:“尝过,难食”。蒺藜子,他说:“本是胜药,尝过。”
按照书上的说法,徐光启亲口尝过的野菜草木多达57种。其中关于旱灾之后会附带蝗灾的预防方法,也专门开辟了文章说明,夏云知道据后世科学家研究,天启二年至夏云十四年前后,是太阳黑子的活跃时期,这段时期直接造成中国北方一带旱灾频繁,瘟疫流行,蝗灾盛行,造成西北一带千里无人烟,流民聚集,加上明朝横征暴敛,故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明王朝的灭亡。
现如今,这徐光启还专门统计了。古代中国历史上记载的110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中总结出规律来。书中写道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物长养成熟时正相值”。其中还有专门详细观察研究蝗虫从产卵到成蛹成虫以至群集飞行的完整生活史后,介绍了捕捉蝗虫的方法,并强调治蝗一定要依靠集体力量。
慢慢地将《农政全书》,心里面很是沉痛,这是多么科学的一本农业百科全书阿,即使在后世那么发达的社会里,也不见得有很多人知道,如果当时明朝有一位皇帝或者大臣才用得话,便不会有甲申之变,不会有让中国历史倒退的满清入关。可见先进的科学知识,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在中国民间实际上是隐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有着浩瀚如海的知识宝库,关键是看如何的挖掘。
自己能行吗,能够去改变它,从制度、从内在上让这个庞大的奄奄一息的帝国,从新焕发生机吗,毕竟自己面对着是一个千苍白孔的国家,也许自己通过君权,通过中央集权,通过特权调整它,让它回到正确的方向来,但是,这毕竟是靠个人的力量,一旦自己离开后,怎么办呢,是不是又会回到黄宗羲所阐述的那个“定律”怪圈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