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万岁,户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徐光启觐见!”
司礼监王承恩尖锐的嗓音,打断了夏云与大臣们的商议。
对于徐光启,夏云在登基前就知道的,一直以来都是许雷、廖宇龙还有公孙良他们在联系,由于魏忠贤监视的比较严,自己作为信王不能随便离京,所以很遗憾未能见面,但是了保护这位名末著名的科学家,专门叫公孙良派遣了几十个秘密部队的人,暗中接应,以防不测。
这时要见这位心目中的牛人,心里面当然有所激动,不由地表露在脸上,赶紧说道:“快!快传!”说着就要站起身来,屁股刚离开座位,心里猛地惊醒,自己是皇上,怎可在大臣面前如此浮躁,没有规矩和章法呢。
想起此刻的身份,夏云脸色微微一红,用眼睛四下偷偷地瞄了瞄,幸好大臣们正经端坐没有注意到,夏云暗自“嘘”了一口气,慢慢地坐下来,静待徐光启的到来。
不一会儿,门口进来一个身着四品官服,头戴黑色乌纱官帽的老头颤巍巍的走了进来。夏云看着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明代著名科学家,心里面一阵子感叹,在中国明代只有他和他的西学团体才是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人,本来在明朝末年中国有一次机会与世界其他各国同步,共同迈入全新的现代科学境界,可是生不逢时,遇到中国古代历史千年没有的乱世和一大堆的昏君,空让他富有学富五车的才学,空让他懂得那个时代先进的数学、天文、地理、农田水利知识,而无法施展,可以说大明朝甚至中国历史长河在暴殄天物。
徐光启慢慢地走到御案跟前施礼道:“微臣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爱卿免礼,坐吧!”夏云高兴得说道,挥手让徐光启坐下。
“谢陛下!”徐光启缓步走到户部尚书毕自严左下首坐下,便向其他几位大臣点头致意。
夏云看到徐光启做好后,便开口说道:“徐爱卿,身子骨可好啊?”徐光启听到皇上如此说道,心里感动至极,老眼婆娑,慌忙站起来答话:“回陛下,托陛下洪福,微臣身子还好,只是年近古旬,精气神都大不如前,甚恐负皇恩,无法为皇上效力!”
“徐爱卿,请坐,以后就坐着说话吧。朕深知爱卿年近七旬,体累心衰,本应归庐安享天年,可举国上下,无甚知农桑之事。农桑,自古以来,乃国之根本,社稷稳定之源,无农则民不安生,民不安生则江山不稳,江山不稳则社稷倾覆,故农桑,应国之大计,不能轻怠,大小臣工,均应知农桑,熟时节,晓田耕,懂农时,治理一方,须按天时劝农事,不得逆天而行,亦不能有消怠之意。”
徐光启听后,很是激动地说道:“陛下圣明,微臣久居乡野,察民之苦,知民之主事,故对农事略有心得,臣以为农事乃国事,国事无大小均重,我大明自太祖、成祖亲躬劝农事,施政多重农事,其后几朝,至万历年间均照祖宗之法,故已有水田四百八十万顷,旱田二百六十三万倾,桑田、棉田等四十万顷。万历年首辅张居正大人改革良法,推行“一条鞭”法,轻税赋,重农事,凡民间嫁娶,车舟农具均不得收取税赋,故粮食十数年来大丰收,百姓衣食禀足,安居乐业,但万历后期、天启两朝奸臣。。。。。。”徐光启本想继续说下去,可说道这里的时候旁边的毕自严轻轻地拽了一下他,他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可能会让皇上不高兴,就尴尬的停在那里。其他几位大臣也都一脸的焦急看着皇上,生怕皇上龙颜震怒。
夏云知道下面的话,轻轻地咳了一声笑道:“徐爱卿,众位爱卿勿需慌张,朕知道你下面要说的话,朕也不想隐瞒,朝政如此,国家如此,不需要自欺欺人,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寻求解决之道。”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众大臣齐声道。
“徐爱卿啊,你对农事有何高见”
“回陛下,臣以为水利,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国弱民衰,乃农事不振也,无水则农事不振也,水,弃之则为害,用之则为利,故而水利也,水利莫急于西北(今北京之西,即太行山到河南一带,不是指现在的西北数省),以其久废也。西北莫急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故,预兴农事,先兴水利。”
夏云听了,不住地点头,不愧为当代著名科学家,一下子抓到点子上了,我这个只是多了几百年的知识才得以知晓,他倒是研究了好久。
“徐爱卿,尔所说之事,朕亦有同感,故稳定西北之局面,首推农事,农事稳则首选水利,故朕以爱卿之徒陈子龙为山、陕水利督造总管,总揽两省水利之事,你看可否?”
“陛下圣明,子龙跟随微臣多年,已得臣之心得,臣认为其完全胜任此职,可见皇上英明无比。”
夏云笑道:“兴水利,重农桑,各位大臣与朕均知晓,但朕知,此番治理安抚之法,耗时长久,最短也要到明年才能够见效,朕心中忧虑,西北百姓,以何食物过冬,朕观西北地理,北方缺水,均为旱地,耗水之物,不得生长,故民农桑作物简单,不知道可有旱地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等物。”
徐光启听了皇上的话,有点疑惑,皇上何以知晓土豆、番薯、高粱、玉米等物事,想归想,还是要回道:“启禀皇上,玉米、红薯、土豆臣均知,玉米、土豆乃番邦之物,天启二年臣偶遇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经其介绍,方知此来极西之地泰西之物?”
夏云皇上听了很高兴,终于知道现在已经有红薯和玉米、土豆了,有了土豆就可以做炸薯条阿,呵呵,这个好吃阿,有了红薯还可以做烤红薯,可用作军粮。
高粱和玉米这是北方旱田里最为常见的农作物,不需要多少水,在现代农村,电视上面经常看到北方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挂着一串串玉米和高粱,这玩意不容易坏,储存期蛮长,有利于老百姓过冬,对于缺水的西北来说是个好东西。土豆也是好东东,这玩意别看其貌不扬,但是非常赖长,学名马铃薯,只要是个地儿,不管怎么打理,只要种子一撒下,就能够长出来,不仅仅产量高,而且容易储存和携带,同时营养价值也高,蛋白质和淀粉阿,可是现在还没有引进来啊。
“徐爱卿,你知这些物事耕种之法吗?”
“回陛下,臣知,其实这两种物事在苏北、徽北、湖北、江西等省均有耕种,只是尚未引到北方来,目前,臣在京畿周边购买了几块薄田,试行耕种水稻、高粱、玉米、番薯、土豆等农物,可臣俸禄有限,资金不厚,加之魏阉嚣张,臣这几亩薄田均被抄没。”
夏云一听,原来明朝后期已经从国外引进了高粱、玉米,自己还在吓问真是丢人啊。
“哈哈,徐爱卿啊,朕今天要感谢你啊,你给朕带了很多好消息啊。
不错,难得徐爱卿这么忧心农事,自筹资购买粮田,试种农物,忧国忧民,好啊,不过呢,这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朕认为应该国家支持,你现在年纪也大了,很多事情不能够亲力亲为,朕想你是否可以办一个农桑学校,教授大明官员或普通农家子弟熟知农桑之事,将中法与泰西之法合二为一,尽快普及农桑之事,朕听闻你正编撰《农政全书》,上面都记载着很多有关农桑之事,现在可写好了吗?。”
徐光启已经不知道怎么样激动了,自己到了晚年尽然还能够得到皇上的支持,这让自己感谢上苍得遇明君阿。
“回陛下,微臣谢皇上恩典,臣谨遵圣旨,一定将毕生所学教授,为大明百姓培养懂农事专才。臣撰写的《农政全书》,现已完成前四卷,其余因臣年迈,无力完成,望皇上明察”
夏云心想这个慢慢来,以后有了人,给你配个秘书不就行了,呵呵,要不要小蜜阿,以后这个很是流行的阿,嘻嘻,崇祯心里面乱想。
这是,韩璜说道:“万岁,臣认为徐大人乃国之栋梁,应为其配有专人,整理书稿,便于记录,用于传授专有知识,同时,臣奏请皇上可在国子监开设农桑一科,收天下醉心农事之学子就学,或选几地开办县学、府学,招收贫寒农家子弟学习,择优录取,授以官职,普及农田水利之事,不知可否?”
“韩爱卿言之有理,着内阁、户部、工部、礼部、国子监等部院会同协理,国库拨银,在京畿和大明其他合适地方开办农田水利学校,教授专文,具体钱数由内阁、户部调查计算,拟个条陈上来。”
崇祯说完,户部尚书毕自严道:“臣复议韩首辅之奏,臣认为应在京畿等地,择良田数十亩,由专人管理,专事徐大人之耕种法,试种相关农物,待成功,推广全国,福泽天下。”
“好,朕准了,户部、工部两部协同办理此事,户部可拨专银,徐爱卿督办此事。”
夏云想了想:“叶大人”
“臣在”
“拟旨,着户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徐光启,敬天命,晓农事,忧心社稷,费力国事,殚精竭虑,功比泰山,封太子太傅、擢升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衔、总理大明农田水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