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治三年秋,七月,乙巳
招谕左右两江黄胜许、岑世兴。
忽忽然,四五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唐老头、唐大二与托欢坐在灵田瑶寨山下的尧山风雨楼里,兴高采烈的谈论起二个月前的‘五月五赛龙舟比赛’。结果不言自明,自然是唐老头率领的莫川瑶寨勇夺第一,一洗前耻,有托欢大人加盟,谁敢不服?托欢当然是会水的,不然哪敢让他参与。
今年五月五赛龙舟比赛盛况空前,有八支船队进行争夺,往年船队数量徘徊在五六支。莫川瑶寨因火爆的肥皂、铁锅的生意,同时与静江府蒙古人的关系,唐老头专门提出要求参与今年‘五月五赛龙舟比赛’,静江诸多商团岂能不答应?故今年新加入了莫川瑶寨龙舟与吉列思率领的蒙古人龙舟。
考虑龙舟比赛规模的扩大,卓伢子专门拿出了两块仙镜作为彩头,这些镜子等价于四十金(八万元),引得八支船队各个争先,人人奋勇。往年的彩头不过二十两至元钞(六千元)罢了,现在钞票贬值(三千元),两块仙镜(八万元)却有价无市,尤为吸引人。钱财动人心,今年的龙舟竞赛比以往的更加精彩与热闹。这是蒙古人第一次参加本地南人、蛮夷共同的节日,也是静江最高的行政长官前所未有的与民同乐,书写了本地的历史。
说起静江的龙舟竞赛,渊源于楚国的屈原投汨罗江,正是以身祭上皇耳。汨罗江发源于天帝所居之罗霄山,山北正是伏羲之东陵,号称天岳幕阜。屈原死后,民众哀痛异常,渔夫们争先恐后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随后,龙舟竞渡成为南地习俗,日子在每年五月五日。
南朝《荆楚岁时》:“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
唐人称呼瑶人、苗人等蛮夷为荆蛮,或土人,随着与荆蛮的交往密切,记录了许多荆蛮的习俗,以五月五龙舟竞赛最令唐人印象深刻。
唐?刘禹锡《竞渡曲》:“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武陵正是瑶人的族群源地之一。
唐?《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龙舟材料多采用木质,狭长、细窄、光滑,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龙尾的颜色有红、黑、灰等多色,姿态不一。中间船体凿空,两侧绘有龙鳞,栩栩如生,远远观望,如同真龙出水。龙舟另有锣鼓、旗帜为队员加油。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静江的龙舟长32米,比战国时期大翼略长,桡手72人。
赛龙舟前先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点香烛、烧纸钱、巫师祷祝,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瓮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此为拜龙神。有一只龙舟,专门逐溪逐河寻找呼喊,同时以糍粑、米糕(年糕)、发糕、粽子等投入江中,是为屈原招魂。
最后一步是画龙点睛,由前一届优胜者、或尊贵者、或族中长老亲自操刀,宣布龙舟正式开赛。
人们将莫川瑶寨第一次参加静江府龙舟竞赛就能够夺得翘楚,大半功劳归咎于蒙古人的威名,大概不服气之言罢了,实事求是而言,这是不对的。毕竟蒙古人的体重与年纪摆在那里,吃亏的还是莫川船队,且静江蛮夷之风甚炽,参加比赛的都是年青小伙,赛前喝上几碗酒,血气上来了,哪管什么大人不大人?
莫川瑶寨夺得魁首的秘诀来源于卓伢子,首先设计新型龙舟,减轻龙舟的重量与水中阻力、合理配重;其次营养均衡、科学训练;再是听号令行事、统一动作,比筹划一场战役要繁琐,船队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不赢才怪。
唐老头、唐大二与托欢讨论的正是卓伢子训练龙舟及之后作出的精彩文章数事。文章以瑶音(新八思巴文)与汉文写成。
文章曰:静江府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
卓伢子使用的八思巴文是经过他亲自改良过的,参考了原本的八思巴文、后世朝鲜字母文,取用八大主要偏旁作为元音(八个不同方位),结合辅音:阴、阳、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气、神、精、中等道家哲学观念,元音与辅音结合,形成拼音字母组合,可完成任一族群语言的书写与识读。也有将数字加入其中,构成诸多新字型,排版从左至右、由上至下。
湘瑶音(新八思巴文)尤为好记,且有专门排列组合的卡片帮助记忆。拼音字母翻来覆去二十四种标准字母/发音,一百多种读法罢了,记性好一点立马学会了,哪怕每天记四五个,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完全掌握。如果要学会汉语正字,没个三五八年功夫是不成的,更遑论精通。因此新八思巴文、瑶音不仅在瑶寨流行起来,而且通过托欢等蒙古人的宣传,静江商人们也开始采用瑶音+汉字,甚至沿着西江一路扩散到广州、海外。